消費者一頭霧水難辨優劣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快環裝修市場、明秀建材市場等幾個銷售裝修材料較為集中的市場,紛繁的裝修材料產品讓人眼花繚亂,看上去沒有太大差別的產品,在價格上竟能差出幾百元錢。
在人民路一家潔具商店,記者詢問普通的“感應水龍頭”多少錢,店主說,好一點兒的,300元左右,一般的在100元左右。他告訴記者,好的用銅量多一些,便宜的用銅量少一些,外觀上沒有太大的區別,用起來的年限就不一樣。
而在快環一家品牌裝修材料商場內,一家銷售品牌水龍頭的服務員說,這里的感應水龍頭價位多在七八百元,打完折也至少在六百元。“如果不是專門銷售水龍頭的,從外觀上很難區分貴賤,買時需分外小心。”
不僅僅是小小水龍頭讓人難分優劣,就是一些大件也難辨真偽。在人民路一家地板銷售柜臺前,市民岑先生正在和老板理論,原來岑先生花了7000多元買了某品牌實木地板,當時開箱看的也是這個品牌的地板。岑先生鋪完部分地板時卻發現,其中有兩箱地板,雖然看上去與品牌地板沒有太大區別,仔細一看不僅有色差,有些還較為粗糙。岑先生將已經鋪完了的地板拆下來,向老板討說法。
曾在裝修市場做了多年地板銷售人員的沈女士告訴記者說,這種將真假產品“部分調包”的情況在一些裝修材料市場中時有發生,銷售商往往利用消費者對裝修材料了解比較少的情況,看時是正品,送貨的時候就做了一些手腳,一旦被發現,就說拿錯了作為搪塞。
商家大玩“綠色環保”概念
記者在走訪裝修材料市場發現,很多商家都稱自己的產品是綠色或環保產品,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專家指出,買到假冒的綠色產品,對人體危害極大。
魚目混珠以次充好投訴上漲
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度,南寧消委會共受理裝修建材的投訴260件,與2009年同比上漲。主要問題是:不少房屋裝飾材料產品魚目混珠,以次充好;提貨材料的材質、樣式等與樣品不符。
工商部門提醒消費者提防建材買賣陷阱:
一要提防冒貼商標。消費者選擇建材時,要貨比三家,選擇信譽可靠、質量好的商家。要注意產品的商標,防備商家冒貼商標,防備以次充好。
二要提防貨不對板。在購買建材時,合同上要注明產品的規格、型號,買瓷磚、木地板等建材,必要時要留取樣板。消費者收到貨品時,如果發現貨不對板,應拒絕簽收,并及時向工商投訴,挽回自己的損失,得到理想的建材。
三要認清“定金”和“訂金”的區別及法律含義。消費者應該慎重對待繳納預付款,看到自己合意的建材時要思考成熟再作選擇決定。在繳納預付款的時候,要清楚自己在“定金”或“訂金”中承擔的法律責任。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