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制品是老百姓的家常菜,因其口感好、食用方便、價格低廉,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然而12月15日,有媒體報道稱,南京大廠丁家山路有一個已經停產的老廠區,里面藏著兩家生產豆制品的小作坊,無生產資質,生產環境令人作嘔,但生產出來的產品竟送到南京夫子廟的批發市場向外出售。
檢查未發現黑作坊產品
針對這一食品安全問題,秦淮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批示徹查。秦淮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當天下午迅速布置在全區市場內開展豆制品專項檢查,采取地毯式摸排的方式,通過核查主體資格、產品來源以及索票索證、進貨查驗制度的落實情況,逐戶進行查驗。
專項檢查以夫子廟周邊為輻射點,向全區各農貿市場以及周邊豆制品經營戶擴散,市場監管科、夫子廟市場監管分局對夫子廟周邊的餐飲經營戶以及農貿市場進行了清查。與此同時,各市場監管分局也組織精干力量,對轄區內的農貿市場及豆制品經營戶開展逐戶檢查。
12月15日至17日,秦淮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出動59人次,檢查27家農貿市場及周邊74家豆制品經營戶,以及15家夫子廟景區周邊餐飲戶。經查,89家經營戶中,86家豆制品經營戶和餐飲經營戶證照齊全,進貨臺賬完備,另有3家證照正在辦理中,但進貨臺賬顯示產品來源為正規渠道。
檢查還發現,秦淮區大部分豆制品經營戶的產品多來自南京果果食品有限公司、江蘇澄和豆制品食品有限公司、揚州祖名豆制品有限公司、上海清美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未發現來自媒體曝光的黑作坊產品。
成品“千張”“素雞”流向馬路菜場
那么媒體反映的黑作坊的產品流向何處?為了進一步摸清被曝光的黑作坊豆制品黑作坊源頭生產銷售情況,12月17日,秦淮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由分管副局長帶隊,在六合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大廠街道食安辦的配合下,前往丁家山路進行了實地調查。
經查,媒體曝光的兩家小作坊中有一家已關門停業,未見當事人;另有一家停業整改,業主張某現場提供了《營業執照》和人員健康證,現因環保等問題暫未領取“小作坊登記備案證”。雖然生產環境相對較差,但銷路還挺好。執法人員了解到,該處兩家小作坊主要生產“千張”和“素雞”兩種豆制品,生產的豆制品主要通過南京夜間馬路菜市場進行銷售,無固定銷售區域,一般為現金交易且不開具銷售票據。
提醒
遠離馬路市場
截至目前,聯合調查情況顯示,在秦淮區各大農貿市場以及夫子廟景區周邊的餐飲經營戶中沒有發現“黑作坊”豆制品。而小作坊主所稱的馬路菜市場已經成為阻礙經濟及城市建設持續健康發展的毒瘤和社會頑疾。馬路菜市場銷售的食品很多來源不明,基本上沒有規范的食品進貨渠道,只求價格低廉,食品“賣相”好,很少有攤主在乎食品安全,主動索證索票,查驗合法證照,而且也沒有專門的駐場食品安全機構按必要程序對所售食品進行檢測,對消費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都是一個極大隱患。同時,由于其中的經營者流動性大,這些無固定經營場所的經營戶除了食材等原料外,用油、調料等也很少有進貨臺賬,此外,小販的健康問題、加工環境和過程都成為食品安全隱患,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受害者的合理賠償也根本沒有保障。
臨近年關,食品安全問題顯得更加重要,秦淮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提醒廣大市民:在選購豆制品等二次加工食材的時候,盡量選擇正規經營、有攤位有執照的經營戶以及一些生產規模比較大、口碑較好的品牌,一旦發生食品問題,將很快能通過進貨渠道找到問題所在。經營戶也要嚴格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要求。
以上轉載中國食品網(標注來源:金陵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