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產小麥飼用需求1400萬噸左右,今年初步估算在2000萬噸。也有機構預計,今年小麥飼用需求量將達到2500萬噸甚至更高。”中華糧網信息研發總監張智先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快速增長的小麥飼用需求,將逐漸成為影響小麥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為我國主要口糧的小麥(指普通小麥),其價格近兩年一直低于玉米價格。而且,二者的價差不斷被拉大。“現在國內很多的飼料企業正在改變生產配方,國產小麥飼用需求正在快速增長。”張智先說,如果今年的飼用需求如有關機構預估的超過2500萬噸,那么小麥市場的供求關系將因此改變,小麥價格波動將會更為頻繁。
小麥飼用需求的快速增長得益于近年來我國玉米深加工業的迅猛發展。2006年以來,國內玉米深加工業快速發展,玉米工業需求隨之大幅增長,玉米價格因此大幅上漲,并超過了小麥價格,之后一直保持在高位。而同期,由于連年增產,加之小麥口糧需求大幅下滑,國內小麥價格較為穩定,與玉米價格的價差長期保持在300—400元/噸,有時甚至相差500元/噸。巨大的價差使我國南方地區的飼料企業開始率先嘗試用小麥替代玉米生產鴨料。在利潤的驅使下,小麥飼用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很快在全國(自南向北)推廣起來。目前,小麥已成為我國主要的飼料原料之一。
“在廣東等沿海地區,全部的鴨料、成豬料都是用小麥做的,國內其他地區50%的雞料是用小麥做的,只有豬仔料、魚料、海鮮料等仍在使用玉米作原料。”中糧糧油河南辦事處業務經理李斌說,目前,國內大型飼料生產企業用小麥作原料的比重較大。河北、山東等地中小型飼料生產企業受生產工藝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用小麥作原料的比重較小,但增長勢頭較猛,部分飼料企業采購小麥的質量要求甚至比一些制粉企業還要高。
4月1日起,國家臨時儲備小麥競價銷售底價每噸上調150—160元,這將使小麥市場價格重心整體上移,縮小與玉米價格的價差。“小麥替代玉米用作飼料原料要加入一些轉化酶等,加上生產工藝和技術改造等費用,只有小麥與玉米的價差在200元/噸以上時,飼料企業才有積極性采購小麥作原料。”李斌介紹說,如果國家通過調控改善小麥價格相對偏低的這一市場現象,那么小麥飼用需求增長對小麥市場的影響可能就沒有預期的那樣大。
“小麥與玉米長期維持高價差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當前的小麥庫存較前期已降了很多。”張智先說,由于2011年國家沒有托市收購,后期國家通過庫存小麥競價銷售來穩定小麥市場價格的力度將減弱,小麥價格上漲的可能性較大。“估計小麥飼用需求的高增長態勢將會很快結束”。(含雁)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