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糧食的短缺已形成世界波,影響到許多國家,我國目前雖無糧食短缺的跡象,但也并非是富裕之國。隨著人口高峰的逼近,食用口糧必然增長,加之社會發展所需的非食用糧的上升,我國及早綢繆,應對糧荒是十分必要的。除依靠科學技術增加糧食產量外,節約用糧應是一條更快捷、更環保、更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養豬業是我國用糧最大的產業。我國人均一年口糧為120公斤,但是,一頭母豬一年食用原糧600公斤,為五個人的耗糧量;一頭肥豬一生耗原糧180公斤,為一個半人的耗糧量。據中央政府門戶網站信息,我國目前存欄能繁母豬4689萬頭,牲豬存欄4.9億頭,年出欄6.6億頭。由此推算一頭母豬年提供商品豬14頭,此距西方養豬業先進國家的22頭的平均水平相去甚遠。如果,在保障供給滿足6.6億頭出欄、死亡率控制在10%以內的條件下,那么,每年只需生產仔豬7.36億頭,只需飼養3345萬頭母豬,可比現今少養1344萬頭母豬,其節約糧食可供6720萬人一年之需。另,近年疫情肆虐,每年死亡牲豬在一億頭以上,若少死五千萬頭,按每頭夭折耗糧90公斤計,可節約4.5萬公斤原糧,可供3750萬人一年食用。此兩項共計可供1.047億人一年用糧。然,要達到此目的以我國目前養豬之水平絕無可能,必須對養豬業進行調整,對養豬業必須要有科學的頂層設計。然,科學的頂層設計尚需時日,即或真能實施,也需較長的時間,可是,時不待人。有什么辦法可以彌補這種的滯后效應呢?那就是采用國外先進的數字化養豬技術,即采用velos系統,將母豬從牢獄似的限位欄中解放出來,又能按人類意志定向管理,從而完全釋放良種母豬的生產潛力,并減少后代的的疾病,達到國外的先進水平。養豬業的排污對環境的污染超過了全國工業固體污染的總和,豬多污染大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養豬業的排污治理不能走末端治理的老路,只能走減群減排的治本之路。一頭母豬一年的排泄量為4噸,全國僅母豬排泄物總量達2億噸,一頭肥豬一生排泄量約1.1噸,全國肥豬排泄總量為6.6億噸,總計為8.6億噸(這不包括每年死亡一億頭牲豬的排泄物)。據國家環保局統計,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總量為6.5897億噸。可見僅養豬業一個行業的排泄量就超過了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的總量。而養豬業污染面最大的廢水尚未計在其內,加上牲豬排出的二氧化碳,氨的污染無不說明養豬業對全社會污染之嚴重。所謂減群減排就是逐步將現有的牲豬存欄5億頭消減為3.5億頭,能繁母豬控制在2800萬頭,屆時可減少排泄物2.1億噸,減排25%。減群1/3后,其總體效應必將大于1/3,不僅排污減少1/3,節約社會資源是非常驚人的。一頭母豬的資源消耗量是六個人的資源消耗量的總和,減少1500萬頭母豬就創造了9000萬人生存的資源。如果說袁隆平為十三億國人吃飯問題做出了輝煌的貢獻,那么再節約可供9000萬人生存的資源的奇跡應該由中國養豬人來創造。有人擔心,減群后能滿足社會需求嗎?世界上先進的國家每頭母豬年提供商品豬在24-26頭,而我國每頭母豬年提供商品豬約15-16頭,只要將每頭母豬年提供商品豬提高到22-24頭就可以滿足消費。關鍵是國家要有養豬業的“頂層設計”,要用真正的科學技術武裝養豬業,如母豬自動飼養管理系統(velos系統)等等,而不是偽技術。據我國第一個應用velos系統的新湘農公司應用一年的結果看,他們已達到頭均母豬年提供商品豬26頭。無論人們相信也罷,不相信也罷,但愿人們記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銘言。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