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實體經濟是飯桌上的“主菜”,那么金融產品就是“飲料”了。飲料可以有果汁、啤酒、紅酒和白酒等,對于投資者而言,在各類金融產品中,按照不同的功能以及流動性、風險性、收益性的高低,同樣可以劃分為幾類,一類是銀行存款,一類是基金,再一類是股票,最后一類是股指期貨這樣的衍生品。
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是不同的,追求的投資目標也是不同的。在沒有股指期貨這樣的衍生品的時候,券商、基金這樣的機構投資者面對的投資標的在風險性和收益性方面處于兩個極端,要么是放在銀行,沒風險、低收益,要么是買股票,有風險,也可能有收益,這其中沒有過渡。對于券商、基金而言,這種情況下,一是沒有避險工具,二是沒有產品創新的可能,無法根據客戶不同的風險收益需求創新對應的金融產品。
這就好像一個飯桌上,一撥人喝白酒,另一撥人喝果汁,融不到一塊去。這種現象在我們的金融領域同樣在發生著,股市牛的時候,存款搬家,股市熊的時候,存款回家,金融市場的“池子”永遠是要么泡沫,要么缺水。
一個能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持續支持的金融市場,需要的是穩健的資金供給能力,有效的風險管理能力,以及能為各類投資者提供對應產品的能力。這三點,缺失任何一項,我們的金融市場都還不能稱為成熟的市場。
從股指期貨運行兩年多的情況看,我們在金融衍生品市場上的探索開局良好,這也是監管層考慮進一步推出國債期貨的背景。與股指期貨指向券商、基金不同,國債期貨指向的是我國最主要的金融機構銀行。
從2011年的數據看,銀行占據了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的七成以上,這種結構為銀行業帶來了大量的利潤,同時也使銀行業積聚了大量的風險。而現在的銀行機構,同沒有股指期貨時期的券商和基金一樣,既缺乏風險分散規避工具,又缺乏產品創新的有效平臺。
從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看,衍生品市場超出實體經濟需求的過度發展惡果嚴重,但是對于我們現階段的金融市場而言,面臨的情況與華爾街正相反,他們是“脫韁野馬”,而我們還沒有馬。
這就像是飯桌上,華爾街在白酒、紅酒、啤酒摻著喝了,而我們的桌上飲料還沒齊。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