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4月18日報道:(記者梁強、范培珅)戈壁灘上就地取材,用礫石砌墻,然后搭建鋼架、覆蓋白膜,再采用無土栽培和滴灌技術,獨具特色的“石頭棚”種出了純天然的綠色蔬菜,一年可收入3萬多元,兩三年就能收回本錢。這么好的事,基層政府想迅速擴大規模,當地農民想趕緊增收致富,可啟動資金貸款難成了西北農民致富奔小康道路上的一大難題。
走進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總寨鎮沙河村千畝非耕地高效節水生態栽培示范園區,幾十個蔬菜大棚整齊地排列在碎石遍布的戈壁灘上,每個大棚的墻體后還堆放著約3米寬的礫石。進入大棚,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一塊塊南瓜大小的石頭砌成的墻體,而在結著不少小西紅柿的綠油油的菜秧地里,菜畦的間隔也都是砂礫,蔬菜就好像是從石頭房里的碎石縫中長出來的一樣。
“就地取材,用戈壁灘上的石頭把它壘起來,一個是節約成本,一個是與我們以前的土坯、磚砌的墻體比較,石頭夜晚的時候會把白天吸收的熱量釋放出來,對大棚起保溫的作用。夜間尤其是冬天持續低溫的時候,棚內溫度也能達到5攝氏度左右,不會發生凍害。”總寨鎮黨委書記石洲向記者解釋。
沙河村村支書羅奎告訴記者,戈壁灘沒有土,他們種菜用的是無土栽培技術,就是把玉米、麥草秸稈發酵,與牛糞、雞糞等組成有機基質,相當于以前的農家肥,把育好苗的菜秧種在上面。澆菜的水取自鎮政府在戈壁上打的一口深井,采用滴灌的辦法澆水。戈壁大漠蟲害很少,棚里的小飛蟲都是用粘蟲板來滅。
“我們種的是真正的無公害綠色蔬菜,口感好、耐儲存,西紅柿、辣椒都能放1個月,只是水分收縮了,但不腐敗,很受市場歡迎。”羅奎自豪地說。
總寨鎮技術人員經過測算,這種“石頭棚”節水效果尤其好,萬元產值耗水量為156方,而當地大田種植耗水量達3000方,是“石頭棚”的19倍。
沙河村農民趙進榮現在經營著10座這樣的大棚,種著黃瓜、茄子、辣椒、西瓜等果蔬,他說一個棚占地約半畝,一年可以種大小兩茬,每茬最少也能收入1.5萬元,一個棚一年可以收入3萬多元,而且勞動強度也不大,與種大田的效益相比,一個大棚頂三十畝地的收入。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