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臺縣東召莊村的大紫棗遠近聞名,但守著兩萬多棵棗樹的村民,卻沒能發了“棗”財。直到市農科院駐東召莊村工作隊來到村子,村民們才看到了把千年棗樹變成搖錢樹的希望。
在東召莊村,山坡上、小路旁、院子里,棗樹隨處可見。“別的村也種大紫棗,可就是沒有俺們村的好吃,連山東人都到俺們村來收棗。”村主任一說起村里的棗,就停不下來,“俺們村的棗樹有年頭了,有的是千年古樹,村里的老人都說不上來是啥時候栽下的。”
市農科院駐東召莊村工作隊隊長董錦旗告訴記者:“由于海拔、氣候等原因,我們發現東召莊村是棗樹的最佳優生區。但棗園管理粗放,沒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也沒有深加工企業,好棗卻賣不上好價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工作隊的工作人員從本單位請來了幾位技術專家,在村里開展了棗樹萌芽期管理等方面的講座,并現場指導村民種植棗樹。同時,他們多方聯系,和縣里的一家紅棗加工企業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為村里引進一套價值10萬元的深加工設備。
接著,工作隊又開始為大棗找銷路。“我們想幫村里成立合作組織,學技術、干加工、找銷路,就有了主心骨,讓老百姓從棗樹上賺更多的錢。”董錦旗說。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