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琴
4月11日,綠色和平組織發表調查報告稱,經對北京、成都等地茶葉抽樣檢驗發現,天福茗茶、張一元、吳裕泰等9個品牌的茶葉被檢出農殘超標。11種茶葉被檢含有規定不得在茶葉上使用的農藥滅多威。該組織表示,農殘問題根源在茶葉種植環節上,甚至整個茶葉供應鏈出問題。(據4月12日中國經濟網)
事實上,任何商品在流入市場的過程當中,都應經過相關監管體系的嚴格把關。然而,近年來,一些監管部門見利忘義,他們在收受了好處之后,便對各類問題商品大加縱容,甚至淪為了問題商品的“保護傘”。也正因此,這些年來,膠面條、皮革奶、鎘大米、瘦肉精、三鹿奶等各類問題食品均能堂而皇之地流向市場,這不僅給公眾的健康帶來極大侵害,也暴露出監管部門的丑惡嘴臉。
我們國家是一個特別講究茶文化的國度,在很多公眾的日常生活中,茶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然而,面對多個品牌茶被國際綠色和平組織檢出農殘超標的現實問題,這不僅暴露出整個茶葉供應鏈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也讓相關監管部門臉上無光。如果說,監管部門能堅持原則,不給農殘超標的茶葉流向市場大開“綠燈”,那么,勢必會改善整個茶葉供應鏈不顧消費安全的尷尬現狀。
不可否認,無論是茶葉種植時使用了被禁止的相關農藥,還是加工過程中流程消毒流程未能到位等,都是茶葉農殘超標的問題所在,然而,最大的禍根,還在于監管體系的形同虛設。無論如何,面對多個品牌菜被檢出農殘超標的丑陋頭號題,希望相關監管部門能多些主動而為,真正讓嚴格監管成為執法常態,切莫只是象征性地搞一些“馬后炮式”的執法,更不能利用手中職權胡作非為!(四川新聞網太陽鳥時評)
聲明:
網友投稿,不代表本網觀點
來源:四川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