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龍魚、福臨門兩大主流食用油品牌宣布對部分產品提價8%。國家發改委已于近日約談了這些企業,這也是近年來再次因食用油價格問題召集企業約談。(4月13日《京華時報》)
喬杉:
約談只是粒“止疼藥”
上次價格約談,是取得了一定的臨時效果,可最終食用油價還是上漲了。這一次,或許還能發揮作用,但在邊際遞減效應下,作用只會越來越小,妥協的時間只會越來越短。再往下,可能連暫時效應也沒有了。這充分說明,價格約談只是一枚“止疼藥”,偶爾為之可以,絕不能依賴。用多了會產生抗藥性,會陷入惡性循環中。
價格調控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絕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不能不擔心,相關方面會被價格約談的臨時止疼效果迷惑,放棄在一些根本措施上的努力。這時,價格約談反倒成了價格調控的障礙。
張國棟:
咋從不約談“非食用油”
非食用油也是油,而且比之食用油,這類資源性產品,其漲價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以食用油漲價而言,盡管有原材料上漲的因素,但石油價格新高才是推手。假如沒有石油“破8”,食用油就是想漲價也缺乏足夠的理由。
公眾不解的是,食用油漲價可以被約談,甚至還屢有成效。可作為各方面漲價“魁首”的非食用油企業漲價,發改委就連個約談的姿態也不表示一下。
非食用油尤其是成品油漲價不是不可以,但要漲得有理。這方面,作為主管部門而言,不能聽見風就是雨。可惜的是,往往說漲就漲,從來沒有被約談,哪怕一回。是約談不管用還是就沒有打算約談,不管怎么樣,只約談下游的消費品企業,不約談中石化等上游資源壟斷企業,面對這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事情,咱實在不明白為什么!
來源:廣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