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蔥價有點猛,居然得名“向錢蔥”。前幾個月種一畝大蔥利潤僅為兩三百元,三月份則猛增至1.2萬元。但是在成都市場的大蔥主產基地——綿竹什地鎮,蔥農們卻穩坐釣魚臺,決意維持一季下種1500畝的規模——這是2010年和2011年蔥價連續走低時一樣的規模。
在大蔥劇烈漲價,獲名“向錢蔥”之前,徐剛那200畝地里的大蔥已經賣得差不多了。作為綿竹市什地鎮雙瓦村的種蔥大戶,他的收成沒有趕上近期每畝大蔥純收入高達1.2萬元的趟兒,不過言談之間,徐剛并沒有特別的失落。
眾所周知,今年3月短時間內全國大蔥價格完成了“幾級跳”,然而在擁有3500畝大蔥基地的綿竹市什地鎮,蔥農們的反應卻是:開會達成下一季維持種1500畝的決定。“面對市場,我們有自己的一套模式。”什地鎮黨委書記甘德福說。2010年和2011年,什地鎮的大蔥種植基地,成功抵御了蔥價連續兩年走低的險情。2010年,銷售收入3000多萬元,2011年則接近5000萬元。
招數1:銷售商入股
銷量決定產量,價漲價落心中有秤
在綿竹綠鑫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季種多少面積得“過會”,118位代表股東中49位是各地的銷售商。
什地鎮的3500畝大蔥種植基地,屬于綿竹綠鑫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本季(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1000余畝的大蔥,純利潤在310萬元左右。“由于前兩年大蔥價格一直偏低,導致國內種植面積減少,今年價格上漲很厲害。”該專合社理事長、雙瓦村支部書記邱長勝介紹,前幾個月每畝大蔥利潤僅為兩三百元,三月份則猛增至1.2萬元。
興奮之情彌漫在3月1日召開的專合社股東大會上。“每畝1.2萬元的純收入,放誰身上都會動心。”邱長勝說。會上,一些種植戶提出下一季“一次性下種3000畝”的建議。
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