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人均從雜糧產業中增收100元以上
4月9日,全省振興雜糧產業電視電話會議決定,著力振興谷子、蕎麥、燕麥、紅蕓豆、綠豆、專用高粱、馬鈴薯等7種優勢雜糧,力爭用3年至5年時間,使全省雜糧產量增加三成,雜糧畝均收益提高150元,農民人均從雜糧產業中增收100元以上。
我省是聞名中外的“雜糧王國”,雜糧種植面積1500萬畝左右,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占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近三分之一,雜糧總產量10億多公斤。由于品種更新換代慢,高產栽培技術應用面積小,我省雜糧單產水平偏低。目前,除高粱等少數品種外,絕大多數雜糧品種平均畝產在50公斤至100公斤。此外,我省雜糧尚處于廣種薄收的傳統狀態。按全省平均水平計算,燕麥、蕎麥畝均收益不足300元,谷子畝均收益不足400元,效益較高的紅蕓豆、綠豆也僅700元左右,低于種植玉米的收入,而且市場價格不穩定。我省大多數雜糧加工企業規模小、水平低、產品單一,目前雜糧加工量僅占雜糧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且以原糧等粗加工為主;馬鈴薯加工量僅占鮮薯產量的三成。
今后,我省將圍繞7種優勢雜糧,重點建設以沁縣、汾陽市為代表的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優質小米基地,以左云縣、嵐縣、婁煩縣、五寨縣、岢嵐縣為代表的晉西北地區優質馬鈴薯、雜豆基地,管涔山及周邊縣(市、區)的優質燕麥基地,廣靈縣、靈丘縣的苦蕎基地,壽陽縣、和順縣、平魯區的甜蕎基地,以清徐縣、汾陽市為代表的晉中盆地高粱基地,忻定盆地的甜糯玉米基地。
為提高我省雜糧品牌的知名度,力爭用幾年時間,建成在北京市有直銷窗口,在太原市有以小雜糧及農副產品為主的物流園區,在各市有大型小雜糧及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在各縣(市、區)有連鎖配送中心的銷售網絡。在雜糧生產比較集中的忻州市,將建設山西雜糧展示基地和展銷中心,以先進國際理念和經營模式提供批發交易、展示直銷、物流配送、進出口代理、電子商務、信息發布等全方位服務。
來源:山西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