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向來講究。品茶,講究要挑新茶,新茶還一定要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才上檔次。于是,用“一寸光陰一寸金”來形容碧螺春新茶上市是再貼切不過了。今天還是金貴的明前茶,有可能一天過后就身份大跌淪為雨前茶。清明節,成了傳統觀念里區分碧螺春好壞的分水嶺。
然而,這一老觀念真得改改了。其實,現在的明前茶已經沒有那么稀奇,特別是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茶葉的品質與傳統節氣的關聯度也越來
越小。茶好茶壞,評定標準很多,糾結于明前明后,實在有點迂。
以前量少所以以稀為貴
如今明前茶的產量高了很多了
本地有一個傳統說法是,明前茶是茶葉中的極品,雨前茶是茶葉中的上品。清明和谷雨,成為了碧螺春茶葉產銷里兩個極為重要的時間節點。特別是清明節,傳統明前茶明后茶,身價大相徑庭。民間有“明前茶,貴如金,明后茶,賤如草”的說法。其實,明前茶之所以金貴,主要是“物以稀為貴”。
金庭鎮農藝師張海如是個老茶師,他介紹說,以前明前茶是非常金貴的,產量極少。在農業隊生產時,也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熟碧螺春里,真正的明前茶,產量占比不會超過10%。一般情況下,清明節前兩三天,才剛剛可以采到一小撮青葉。碧螺春歷史已有數百年,他認為,在更早的年代里,明前茶的產量可能還更低,所以也真正稱得上是極品茶,能得到皇帝賜名。
但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種植工藝的改進,以及氣候的變化,清明節前上市的碧螺春,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產量,給人的感覺也并不顯得稀少了。今年東山的頭批茶開炒時間為3月20日,距離清明節足足有兩個禮拜。盡管一開始由于氣溫較低,新茶產量起不來,但到了月底,氣溫一下子躥高后,碧螺春新茶的產量立馬上來了。按照傳統明前明后的區分方法,這些茶都是明前茶。
張海如粗粗估算了一下,如今清明前出品的新茶,產量約占整熟碧螺春的30%左右。“這樣算來的話,同樣是明前茶,如今的明前茶和以往的明前茶,含金量是不同的”。
貳
氣候變化實在太大
老“節氣”有點不靈光哉
天氣對茶葉很重要。明前茶多了,原因不少。其中重要的一條,還是氣候的總體變暖。暖冬暖冬,一說也有十來年了。天氣熱得早,茶樹萌芽也早,茶葉上市也就跟著早。
來源:城市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