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春雨的滋潤下,我國長江流域的油菜目前正處于結莢階段。從總的形勢看,今年我國油菜籽單產有望提高。但是,由于種植面積的減少,今年油菜籽總產并不樂觀。導致我國油菜種植面積逐年下降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品種不優、單產不高,種植機械化程度低,油菜籽深加工不夠等。對于這些問題,國家有關方面已經在著手解決。可是,大幅度提高油菜籽單產、普及油菜機械化種植、全面開展油菜籽深加工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內提振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迫切需要國家調整政策,充分發揮政策的杠杠作用。
加大生產環節政策補貼力度
種植油菜籽經濟效益低,是眾所周知是事情。就目前的種植水平,油菜籽畝產一般在150公斤,按照今年預期市場價格4.8元計算,農民實際出售價格4.6元(農村經紀人上門收購),生產成本576元(湖北省宜城市糧食局調查數據),畝平均收入144元。而在種植油菜的地方,如果種植小麥,畝平均單產450公斤(襄陽市不少地方達到500公斤),預計今年小麥市場價格2.04元(今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底價均為2.04元),成本620元,畝平均收入298元。由此可以看到,種植一畝油菜籽的收入比種植小麥低一倍多。
油菜籽種植不但效益低,而且費工費時,同時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在油菜生產機械化沒有普及的情況下,調動農民種植的積極性,需要國家加大政策的補貼力度。
提高良種補貼標準。優質高產品種是種植油菜籽能否提高經濟效益的至關重要的方面。從現有的報道看,我國優質高產油菜籽已經獲得實質性突破。上海市農科院作物林果所歷經多年努力,育成的甘藍型雙低油菜“滬油”系列新品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推廣種植的油菜畝產250公斤,最高達到319.3公斤。2001—2006年期間,“滬油”系列新品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六省市種植推廣面積達2800萬畝以上,創造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15億元。
來源:湖北省襄陽市糧食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