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廣州又到了雨水連天的季節,三天兩頭一場大雨,本地種植的蔬菜死的死爛的爛,菜籃子只好靠外地蔬菜來“撐場”。每年蔬菜淡季都吃不上本地菜?記者近日在廣州一些農村采訪了解到,在政府補貼下,本地一些農民大膽搞起了“大棚蔬菜”,以后在夏淡期間市民也有希望吃到優質的本地蔬菜。
在從化市鰲頭鎮寶溪村,蔬菜專業合作社建設的大棚已初具規模,記者看到,水泥路旁的菜地里,搭起了兩座嶄新的棚架。潔白的棚子透光性很好,棚頂也十分密實。記者到訪時當地下起了大雨,但站在棚里面一滴雨都潑不進來。
寶溪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鐵光告訴記者,兩座大棚共占地10畝,投資要40多萬元,前段時間廣州低溫陰雨,不少蔬菜都爛在地里,菜農叫苦不迭,市民也要承受更高的菜價,“如果有大棚,就能解決問題。”林鐵光說,他準備要種的南瓜原本是3月份播種,6月份收獲,可是這段時間廣州雨水充足,南瓜種下去很容易爛。現在有了大棚,可以在5月播種,8月份收獲,這時市場上沒有本地南瓜,他有希望小賺一筆。南瓜收獲后,原本可以接著種青瓜,由于同樣的原因,他可以延至9月份再種,到收獲時,已很難在市場上找到本地青瓜,又可一舉兩得。
在白云區人和鎮崗尾村種韭菜的老鐘也對大棚贊不絕口。“最突出的一個優點是可以通過紗網把棚內環境跟外界隔絕開來,蟲害基本絕跡。”
據悉,近年來廣州一直在推進設施農業建設,目前對農民建設設施農業進行全額補貼。2011年,廣州新建蔬菜設施栽培面積5000畝,根據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每年將建1萬畝設施農業,包括建設大棚,也包括建設噴灌、滴灌等設施。(葉卡斯)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