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記者一行冒著雨前往仁壽。今天不是作什么重大采訪,而是去看一名被稱為“一根筋”的企業家。他叫董道清,未見其人,卻早聞其事:放棄了原來效益非常好的成都某藥企的事業,回到家鄉仁壽,辦起了枇杷果汁飲料企業。在一片質疑和非議中,他成功……
鄉親受困回鄉創業獲稱“一根筋”
上午9點30分,我們來到了位于四川仁壽縣文林工業園區的“四川福仁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總經理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副董事長――人稱“一根筋”的董道清辦公室。初見其人,忠厚、寡言,身體微胖顯得敦厚。
給人的初印象,還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很樸實。為何被人稱為“一根筋”呢?記者與他交流起來。
原來,2005年的時候,他當時在成都某效益很好的藥企工作,改制后是當時企業的大股東之一。他老家是仁壽縣北斗鎮,回家路過仁壽盛產枇杷的文宮等鄉鎮時,看到果農因賣不出水果而感到心酸。在與當時縣領導的交流中,他逐漸生起了“辦枇杷果汁企業”的想法。
當他回到成都,與同事、同學、家人一商量,就受到了“圍攻”――枇杷飲料在國內根本沒有解決的技術。之后,這個想法擱下了一年。2006年,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于5月回到了仁壽,頂著家人、同事和朋友們的罵聲,他毅然地辦起了“福仁緣”枇杷汁飲料生產企業。
妻子、朋友、同事、同學……無不認為他“傻”了:放著好好的藥企不做,偏要做這個國內同行都不敢做的枇杷飲料,肯定會后悔的!2007年元月,“福仁緣”建成并投產。與此同時,他的外號“一根筋”也應運而生。
連番受挫苦研技術跨過“二難山”
“枇杷汁鮮汁飲料技術要求非常尖端?!倍狼鍖τ浾呓榻B說,枇杷汁最大的問題,就是生產出來會變黑,常溫保鮮是最大難題。然而,既然選擇了這一事業,就必須把它做出來,還要做出特色!于是,他從成都帶了一幫尖子隊伍,開始進行技術攻關。
2008年5月,是董道清創立該企業第一次露出笑臉。經過艱辛地努力,浪費了一車又一車的枇杷,終于實現了常溫保鮮和自動剝皮的技術創新。
然而,這并沒有立即給他帶來好運,相反給他造成了另一個意想不到的重大損失:放到市場去的產品不久就被大量地退回了。他愣了――果汁出現分層和大量沉淀物。
來源:三農直通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