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舉辦的“3·15真酒品牌聯名承諾”活動上,各知名企業讓消費者免費品嘗正宗葡萄酒,接受社會和消費者監督。品牌無“品”今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針對紅酒制假、售假情況日趨嚴重,省工商部門重拳出擊,打擊假劣進口紅酒市場,同時,制訂并出臺《規范流通環節酒類企業經營行為若干舉措(試行)》,整治包括進口紅酒在內的酒類市場假冒、商標侵權、虛假標注、虛假宣傳等違法違規現象。一間20平方米不到的小作坊內,工商部門查出了42萬套紅酒“自制商標”。這些商標往紅酒瓶上一貼,42萬瓶“大拉菲”(lafite)、“小拉菲”、“皇家卡斯特”(castel)就出爐了。日前,義烏工商局在義烏程盛副食品商行查獲假紅酒5397瓶,假酒源頭一直追到山東煙臺,當地人告訴工商行政人員,這些“化工酒”成本只要7塊錢。“他們號稱自己是皇家卡斯特的總代理。”義烏人張昌發在這里買了不少“皇家卡斯特”,一瓶要一千多元,張昌發告訴記者,“這些酒看上去色澤很好,其實都是化工原料勾兌的,一點酒漿都沒有。酒瓶上的商標也是他們自己貼的,后來才知道這些商標都是假的。”商人逐利。成本7元,賣價上千,“業內人都知道。”杭州某酒莊經理告訴記者,“你看看紅酒酒莊開店的頻率就知道了。”據了解,僅溫州市區就有近400家紅酒酒莊,寧波有500多家紅酒經營企業,如果算上各級紅酒經銷商,數字更是驚人。“進口紅酒比國產紅酒好賣,和大牌沾親帶故的更好賣。”根據省工商的調查,“拉菲”和“卡斯特”的山寨兄弟在數量上占了絕對上風。僅“拉菲”就發現有上百個品牌,“卡斯特”也是難逃厄運。“還有人別出心裁,將兩者直接拼湊成‘卡斯特拉菲’,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省消保委秘書長徐建明稱。實際上,真正的“拉菲”中國到底有多少?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今天給出的一組數據也許可以說明問題:拉菲一年產量2萬箱,也就是24萬瓶,其中三分之一銷往亞洲市場,即7.9萬瓶。銷往中國市場的,撐死也就5萬瓶。而中國一年所謂的“拉菲”銷量,是200萬瓶!原裝非“原”義烏程盛副食品商行自稱紅酒是香港原產,而事實上,號稱在香港原產的公司有很多,但根據省消保委的調查,這些公司基本上都是在香港或者國外注冊一個空殼公司,或者花少量錢注冊一個洋品牌,然后在國內灌裝低質酒,在市場賣大牌價。一位剛入紅酒行業不久的老總曾告訴記者,“我從來不喝灌裝酒。”這位老總曾親眼看過紅酒廠的工人勾兌葡萄酒,“用的都是最劣等的葡萄酒,貼的都是法國原產的標。”一個“大拉菲”的空酒瓶,回收價就可以出到312美元,“可以想象這背后的利益有多驚人。”據工商部門介紹,還有不少所謂原裝進口紅酒披著“合法的外衣”。國內不少保稅區新建了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國際分裝中心”,在這些生產線上灌裝葡萄酒仍可打“境外”擦邊球:大桶進口原酒在這里小瓶分裝,貼上“原瓶進口”標簽,出了廠大門就算“出口”到中國。高價虛“高”進口紅酒就貴嗎?事實上,一瓶進口紅酒的平均口岸價是2.19美元,折合人民幣只要15元。近日,省消保委與金華市、義烏市三級消保委聯合就進口紅酒價格鏈開展專題比較試驗,消保委隨機選取一個口岸,從中得到的確切數據顯示,該口岸2011年從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羅馬尼亞、黑山等5個國家總計進口紅酒42個批次,共40萬升,總值117萬美元。以750毫升一瓶計算,每瓶平均口岸價約為2.19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5元。在上述口岸批發市場,抽查的威邦帝國、皇家莊園、約貝拉莊園等73種不同規格進口紅酒,平均批發價為312.04元一瓶(750ml)。而在當地零售市場,這73種紅酒平均零售價為562.12元/750ml。其中,批零價差最高的進口品牌為皇家莊園2004經典珍藏干紅,其批發價為2188元,而零售價格達到了5470元。如此一推算,進口紅酒批發價大約是口岸價的20倍,零售均價約為口岸均價的37.5倍。“不能不承認,消費者的崇洋心理,推動了這種暴利買賣。”徐建明稱。 來源:浙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