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玉米價格的不斷上漲,小麥替代玉米已經成為我國飼料行業的常態。有專家認為,玉米供需矛盾的不斷擴大,正在悄然改變著我國谷物的供需形勢。
日前,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五屆中國糧食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雖然我國玉米增產幅度較大,但國內玉米供求矛盾依然比較明顯,依靠進口來平衡國內玉米的需求可能趨于常態化。
相關人士認為,玉米價格低于小麥價格的現象或將成為歷史,玉米價格高于小麥價格將成為常態。隨著玉米供求矛盾的日益加深,我國小麥的供需形勢也深受影響,供需結構或許因此改變。
玉米消費明顯增長
隨著國內消費的不斷拉動,我國對玉米的需求正在不斷放大。許多市場預測分析認為,中國未來將轉變為玉米進口國。
美國農業部此前的一份長期趨勢預測報告稱,10年之后,中國的玉米進口量將達到1800萬噸。
“從目前的情況預測,這種增長趨勢還將持續,起碼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情況可以證明,中國玉米消費增長趨勢已經放緩或者將要放緩。一是中國人口還將不斷增加,二是中國人均消費水平還將增長,三是中國人食品消費結構還將調整。”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強民說。
據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綜合部部長程秉洲介紹,2011年,我國玉米價格達到了歷史高點,農民種植收益較好,預計2012年種植玉米積極性依然較高。
“初步預計2012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5.1億畝,較2011年增加900萬畝,增幅1.8%。如果天氣正常的話,預計2012年全國玉米產量將達到3800億斤的水平。”程秉洲說。
“即使如此,國內玉米的供求矛盾依然比較明顯。”有與會者認為,國內外玉米目前仍然存在一定價差,有利于玉米的進口。
造成玉米供需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2011年玉米整體質量下降,特別是黃淮海地區玉米整體質量較差。同時國家更加注重食品安全,持續加大對國內飼料產品質量的監督檢查力度,飼料企業玉米原料的采購標準更加嚴格。程秉洲預測,后期,隨著優質玉米的消耗,國內優質玉米可能會供不應求。
在玉米價格不斷走高的背景下,飼用小麥替代玉米的比例不斷提升。
來自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調查顯示,我國的禽類飼料中,小麥已經開始大比例替代,豬飼料的替代也已經過半。
“受此影響,我國的小麥供需形勢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已經從略有結余轉向缺口。”有與會專家說。
不會演變為“大豆第二”
在這個大背景下,一些相關市場分析認為,我國的玉米將大量進口,成為“大豆第二”。我國的玉米是否真的要演變為“第二個大豆”?
“一是中國東北是世界三大玉米帶,增產還有潛力;二是國家宏觀調控上采取保飼料對玉米的需求,控制玉米加工成其他產品。”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會長白美清認為,從全局、長遠看,這種情況應該不會出現,中國不會像進口大豆那樣進口玉米。
程秉洲認為,預計2012年國內口糧繼續剛性增長,飼料糧消費保持一定增速。不過,一方面,國家繼續對深加工產能和糧食用糧進行限制;另一方面,受實體經濟減速和下游產品價格回落而糧價同比提高等影響,深加工行業景氣程度可能不如2011年。受此綜合影響,我國工業用糧消費增速將放緩。加上2011年玉米總量增加較多,有利于2012年相關品種供求矛盾的緩解。
“影響小麥替代數量的關鍵因素是玉米與小麥的比價關系,而玉米與小麥價格由供求決定,小麥供給的相對寬松與玉米供給的相對偏緊,已經改變了小麥價格一定要高于玉米價格的歷史,從國內的供求趨勢看,這種現象還將持續下去。”尚強民說。
尚強民分析認為,有兩種情況可能改變目前的情況:一是國內小麥供求已經基本平衡,如果替代數量持續增加的話,將會促進國內小麥市場供求關系的改變,從而推高小麥價格,飼用小麥的市場需求也從而減弱;二是國際市場玉米價格回落,當進口玉米價格低于國產玉米價格之后,玉米進口增多,國內供給增多,玉米與小麥比價關系發生變化,小麥替代需求減弱。
“小麥對于玉米的替代終究會在一個價位上改變,應該不會無休止地發展。”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總經理助理劉正敏說。(盼松)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