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水利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水利改革發展金融服務的意見》(以下稱《意見》)決定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合理調配金融資源,特別是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水利建設領域,加大水利信貸投入,以便多渠道解決水利建設投入不足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對于拓寬農田水利建設融資渠道,中央和地方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許多地方也建立了相應的投融資平臺,但效果不明顯,根源在于缺乏一個明晰的盈利模式。
不成功的實踐
此次七部委聯合出臺的《意見》提出,金融部門要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合理調配金融資源,優化信貸結構,全面改進和加強水利改革發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務,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創新體制機制,結合現有優惠政策,加大水利信貸投入。
一直以來,中國的農田水利建設都靠國家財政支撐,近20年來越來越頻繁的水旱交替使得水利建設不足的問題日漸凸顯,以至于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將主題定位“水利興農”,但巨大的投資量單靠政府財政已經難以實現。
水利部財務司巡視員高軍對媒體表示,《意見》是有關水利信貸政策的重大突破,將為水利融資項目帶來合法、穩定的現金流。
201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未來10年將要投資4萬億進行水利建設。水利部數據顯示,2011年水利建設投資總計落實資金3452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141億元,地方投資2311億元。在地方投資中,地方水利建設基金共收取290億元,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的10%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有270億元。
但國家對房地產持續的嚴厲調控政策,讓土地出讓金補貼農田水利的前景變得模糊。
顯然《意見》的出臺對于水利建設無疑是一大利好。
“這不是政府第一次提出這種做法。事實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水利建設市場化的實驗階段,就已經提出了這種說法。”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申端鋒表示,這些年也一直在提鼓勵拓寬融資渠道。
在上述背景下,到目前為止,全國有24個省區市、154個市縣建立了水利投融資平臺公司。但記者了解到,這些投融資平臺多數成效不大,“沒有吸引到社會資本”、“我們只是個小公司而已”成為許多水利投融資平臺對自己的描述。
來源:新浪農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