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階段,國內外包括傳統糧食、豆類、油脂油料、軟商品在內的農產品期貨市場價格維持大漲淺回強勢格局,并吸引大量增量資金積極進駐,大加追捧,致使國內外通脹難以顯著緩解。究其原因,除宏觀經濟、金融形勢、供需關系外,還有包括消費新格局在內的其他因素支撐農產品價格強勁揚升。
筆者認為,農產品消費結構由傳統的食用需求拓展至食用、工業用需求,致使其消費領域明顯擴展,而供應依然受到土地資源的嚴重限制,由此造就農產品期貨價格演繹階段性牛市行情,短線技術性回調,甚至深幅回落也難以根本逆轉中長期漲勢。
消費增長和升級促農產品上漲
雖然中國尚未大規模進口糧食,但肉類消費快速增長導致相關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專家研究,中國食物消費正在從傳統的8∶1∶1,八成糧食、一成肉食、一成菜果快速轉化,當前的比例可能約為5∶2∶3,而中、低收入者的消費水平如能進一步提高,轉化的終點將可能是4∶3∶3。另外,在玉米—飼料—肉蛋奶的價格鏈條中,隨著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消費增長,玉米等飼料糧需求和價格聯動攀升。玉米作為飼料滿足肉類生產需求的同時,其本身的深加工需求也迅猛增長,這導致玉米供需缺口不斷擴大。數據顯示,近幾年玉米深加工的需求增幅均達到15%至20%,用于生產淀粉和酒精的玉米消耗量達到4200萬噸,占玉米消費總量的25%。
除此之外,粳稻、食用植物油等多種農產品消費需求大幅增長,同樣支撐著價格高位運行。目前我國居民口糧消費中大米約占65%,而粳稻消費需求增長較快,近20年粳米的人均年消費量從35斤增加到60斤以上;國內食用油消費量為2500萬噸,人均消費量達到19千克。
雖然消費量激增,但農業生產特性決定了農產品供應仍將有限。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人口規模增長、耕地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加劇以及全球淡水資源日趨緊張,全球農產品供應格局面臨質變,該質變不是單純數量增減,而出現越來越多的結構性矛盾,這成為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的重要原因。
農產品能源屬性逐漸顯現
全球能源短缺,玉米、植物油和糖被用來生產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能源對原油是一種替代品,當原油價格上漲時,生物燃料需求增加,推動糧食價格上漲。當國際原油價格超過每桶60美元,生產燃料乙醇就有利可圖。大量過剩資本涌入生物能源領域掠奪利潤,西方發達國家在南美等地大量搶占適合種植生物能源作物的土地。早在1985年,美國玉米消費量的5%以上用于燃料乙醇的加工原料,2011年該比例已達40%;印尼和馬來西亞是世界主要的棕櫚油生產國,兩國生產的大部分棕櫚油出口到歐洲,并被制成生物柴油;食糖主產國巴西將乙醇燃料定為國家戰略性能源,使其成為全球第二大乙醇生產國。2010年,美國加工燃料酒精消耗的玉米已經超過1.3億噸,雖然該年是歷史上世界玉米產量最高的一年,但供需依然失衡。而今年4月用于乙醇加工的玉米消費量達到50億蒲式耳(1.76億噸),兩年內增幅即達到35.38%。
來源:農村大眾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