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時節,浮山縣天壇鎮趙家垣村的山坡上,上百個村民正在開鑿、掛窯、填料、種菇,一片繁忙的景象。“我家今年共承包了兩個窯洞,窯洞總投資1萬元,村里不但給統一通水通電,還補助了5000元錢,用于打窯洞和購買菌種、肥料,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現在大家積極性特別高!”村民石學杰興奮地告訴筆者。
趙家垣村地處旱垣地帶,農業生產條件較差,村里七溝八梁,溝壑縱橫,搞種植業“先天不足”,但是土溝土坡打窯洞卻是十分便利。村干部和村民們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決定巧借地勢打窯洞發展蘑菇產業,變不利為有利,變劣勢為優勢。今年該村投資100多萬元打成土窯洞120眼。書記李迎才高興地告訴記者,每眼窯洞生產一個周期4-6個月,除去原料和人員工資可以掙到1萬元,一年出兩茬,一眼窯洞純收入就在2萬元,老百姓可算是有了“搖錢樹”。
近年來,浮山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企業轉型、農村特色”的發展思路,堅持“政府搭臺、百姓唱戲”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引導、幫扶當地企業、農民培育、引進蘑菇新品種,壯大菇棚、窯洞食用菌項目基地種植,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全力提高食用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蘑菇產業成為了浮山農業發展的新型特色產業。
產業模式多點開花
在浮山縣北王鄉,一提起王東親,當地村民們就說“那個女人,把事情搞得那么大,實在不容易,確實了不起!”王東親2008年回鄉創業,短短三年時間,她不但把老百姓看不到眼里的蘑菇種植事業做得紅紅火火,而且還發展帶動周邊村民種植蘑菇。目前,東親食用菌合作社已發展標準化雙孢菇棚6座,年產值60萬元;半地下室標準化雞腿菇棚16座,年產值240萬元,年收入達300萬元以上,純收入上百萬。
響水河鎮上東村位于浮山縣南部,山多溝深,上東村人根據這個地理特點,投資64萬元,于2008年建成了一個‘u’型雙孢菇基地示范園,該示范園總面積2.3萬多平方米,年產值達600萬元以上,純收入達300萬元以上。示范園的成功,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種植特色農業的積極性,而且成了推廣發展的示范標準,大家紛紛來到示范園請教、取經。
產業發展合作社搭橋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