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楊樹灣鄉(xiāng)平房子村,只要一提起老黨員王鳳岐,大伙都贊不絕口,說他退休不褪色,是村里發(fā)展大棗的好參謀,是村民致富的貼心人。
王鳳岐今年61歲,2008年從楊樹灣鄉(xiāng)人大主席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之后,就回鄉(xiāng)務農。還是他在職的時候,就在自家的口糧田建了一個棗園,栽了300株大鈴鐺棗。退休以后,這個大棗園就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和用武之地。每天他都在棗園里精心侍弄棗樹,除草、施肥、剪枝、澆水、打藥,每一樣都做得非常細致。由于他管理精心,3畝地的大棗園每年收入1.5萬元以上。2011年趕上大棗行情好,他家的棗園大棗和棗樹接穗兩項收入加在一起達到2.6萬元。棗園不但給他家增加了收入,也給村民們作出了示范。大伙從王鳳岐的棗園看到了大棗致富的希望,認準了靠大棗致富這條路子,紛紛栽起了大棗。如今,僅平房子村5組就建起大棗園15個,其中村民王鳳祥一戶就栽了7畝地大棗,每年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
村里的大棗發(fā)展起來了,王鳳岐也更加忙碌起來。除了管好自家棗園以外,他還幫助村民們進行大棗剪枝、棗樹施肥等技術指導。由于他有一手修剪棗樹的好手藝,十里八村的人都請他幫助給大棗剪枝。王鳳岐是個熱心人,誰請都去,從來不要任何報酬。近兩年村里棗樹發(fā)展得多了,他一個人忙不過來,就把自己教會的幾個徒弟組織起來,成立了大棗剪枝服務隊,每年春天在棗樹應該剪枝的季節(jié),義務給大伙修剪棗樹。他們不但在本村修剪,有時外村和外鄉(xiāng)也請他們去剪枝。
當記者到王鳳岐家進行采訪時,正趕上他身穿迷彩服,手里拿著果樹剪子和小刀鋸,從別人家剪樹回來。看到他風塵仆仆的樣子,記者問他累不累,王鳳岐笑著說:“說不累那是假話,可是一想到我這把年紀還能為鄉(xiāng)親們干點事兒,累點兒心里也高興。”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wǎng)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