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襄州區136名農技干部“懷揣”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各類農業新技術、各種農技新信息分赴全區12個產糧大鎮、124個種糧大戶家中進行技術指導。這是襄州區進一步加大科技推廣普及力度的一個縮影,這也是該區助力襄陽市建設“百億斤糧食大市”的一個新舉措。
近年來,襄州區先后被國家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普示范城區,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全省畜牧養殖大縣、全省農產品加工“四個一批”先進縣(市、區)等。去年,襄陽市提出建設“百億斤糧食大市”的目標后,襄州區采取多種措施狠抓糧食生產工作。
調整結構擴面積。該區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穩定水稻面積,擴大小麥、玉米、馬鈴薯面積,適當壓縮油料、蔬菜等作物種植面積。同時,消滅冬閑田,擴大間作套種范圍。
依靠科技攻單產。該區大力推廣優良品種,確立好糧食作物的主導品種,引導農民全面推廣應用超級稻等優質高產品種,使良種普及率保持在98%以上;組織農技人員、農藥經銷人員、植保專業機防隊員深入鄉鎮、村組,開展小麥“一噴三防”技術培訓,做好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統一集中采購、統籌安排,以村組織和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統一噴施,抓好以小麥高產創建為主要內容的田間管理。
高產創建抓帶動。該區堅持以“穩步推進、提升品質、完善管理”為原則,集成技術、集約項目、集合力量,組裝配套綜合增產技術,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推廣和普及先進的農業技術,實現每個鎮都建有萬畝示范片,輻射帶動全區農業生產的平衡增產。
基礎建設抓項目。該區通過積極申報落實國家農業項目,加大資金和勞力投入力度,堅持不懈狠抓農田水利設施和農機裝備建設。同時積極爭取并實施挖堰塘“三萬”活動、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和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先后開挖整治堰塘3000多口、改造中低產田15萬畝,糧食生產后勁進一步增強。截至目前,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79萬畝,旱澇保收田面積達70.5萬畝,機電排灌面積達40萬畝,基本形成相對穩定的高產區域。
合作組織重規范。該區進一步完善制度,切實履行職責,不斷強化服務,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著力培育兩類服務主體,即農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目前全區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47個,入股農戶2.7萬余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包括:以農業、林業、畜牧等鄉鎮基層專業技術部門和社區組織為依托,建立適合市場經濟條件下服務型合作組織,為農戶提供機械化作業、配方施肥、防災除害、技術培訓等專業化服務。
來源:湖北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