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陜北動輒產值數億元的能源化工企業相比,年銷售額三四百萬元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顯得過于弱小。資金、技術、設備、管理等薄弱環節成為制約這些小企業發展壯大的瓶頸。
陜北是我國小雜糧主要產區之一,小雜糧種植歷史悠久,種類繁多,現有谷子、糜子、蕎麥、高粱、燕麥、大麥、黑豆、綠豆、豇豆、蕓豆、小豆、扁豆、豌豆、草豌豆、蠶豆、籽粒莧等16種130多個品種,保存有3000多份種質資源。
近年來,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導和培育,小雜糧產品質量連年下滑,不少地區重茬、迎茬種植,品種退化,小雜糧生產仍處在零星種植、廣種薄收、粗放管理的落后狀況,實用技術得不到及時推廣應用。在小雜糧產區,栽培品種多以農家品種為主,新品種推廣速度緩慢,而且由于不注意進行提純復壯,品種混雜退化嚴重,造成許多名優產品質量不高,優質率和商品率低下,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力有所下降。與陜北地區近年來屢創高產豐產的馬鈴薯、玉米等大宗農作物相比,以蕎麥、綠 豆、谷子為代表的小雜糧,從種植、加工到銷售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大量農戶種植小雜糧的積極性不高,產業化發展受到極大的制約。
雜糧企業難發力
雜糧遭遇的困境,不只在種植上,如何加工包裝,追求更優更好的質量及品牌效益也是關鍵。目前,陜北雜糧企業雖然遍地開花,但是由于規模、成本、資金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雜糧企業發展不盡如人意。
“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資金、技術、設備、人員以及管理方面十分缺失和薄弱,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企業很難獲得長足發展,更不要說打造名優品牌了。”榆林市農業局農業科的工作人員分析說。
問題就像天平的兩端,這頭重了,那頭就會飄起來。對于這些企業來講,如果加大市場銷售的投入,在有限的資金和人力資源條件下,企業在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各方面的投入勢必會降低。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取決于各項指標的綜合表現,哪一頭弱了,企業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但是如果不加大市場投入,產品市場占有率必然會下降,企業最終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過程中遭到淘汰。
成長環境堪憂
“我們最希望有一個溫和寬松的發展環境,期待企業能夠獲得比較好的發展機會。”一位雜糧企業老板說。
而這些條件,往往是土地、資金、政策、稅費等各項優惠政策的相加。
近年來,陜北的榆林和延安分別加大了對農業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對于農業龍頭企業,尤其是一大批重要的農業龍頭企業給予了資金扶持、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然而,扶持的力度還是很有限。
相比于其他的能源、房地產等大企業來講,這些中小企業在貸款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弱勢。眾多的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財務制度缺失、利潤較低、周期長、風險高等緣故,很難借貸到資金。“實際上,榆林市中小企業每年在銀行的借貸連16%都占不到,算到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這個比例更低。”榆林市中小企業局工作人員說。
同樣,在延安,雜糧企業所面臨的境況也好不到哪里去。
實際上,許多地方領導對于能化以及相關產業的大項目更感興趣,因為這些大項目無論從gdp還是財政收入,對于地方經濟拉動效果更加明顯,而眾多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則顯得有些不太引人注目。
擁有品牌把握未來
據了解,榆林市目前有農業龍頭企業212家,其中,有省級龍頭企業19家,市級龍頭企業193家,減去一部分農資、農畜產品企業,僅雜糧加工企業亦不在少數。而延安市的雜糧加工企業也為數不少,卻是多而不精,雜而不優。
有學者分析指出,目前陜北小雜糧加工行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開發企業眾多、實力弱而且大多處于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狀態,產品技術含量低,品牌小、弱、雜,缺乏市場競爭能力,難以創建知名品牌,未形成市場優勢。二、加工檔次低,深加工、精加工不足,產品結構單一,大多小雜糧加工企業只經過簡單加工就把產品投入市場,產品基本屬于同一類型,進一步深層次加工的數量所占比重小,多層次開發的產品為數就更少,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要求。
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連接機制不完善,農戶的種植積極性不高。
專家建議,要大力發展雜糧產業,應積極引進優良品種、實現小雜糧標準化生產,改善加工技術、拓寬加工手段、擴展加工規模,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經營,另外,政府還應通過政策和稅費減免等優惠措施為雜糧企業提供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在有限的生產、加工和銷售條件下,雜糧加工企業的競爭,將會最終衍化為產品品牌之間的競爭。誰能夠把握市場選擇期,擴大產品影響,制造品牌效益,不斷提高自己的市場占有率及消費者的認可度,誰就可能擁有未來。(醉巧)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