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農民劉太軍
“這是芬蘭狐,那個黑色的是銀狐。”延津縣豐莊鎮席村村民劉太軍指著自己養的狐貍熱情地給筆者介紹。劉太軍今年43歲,十年來一直從事狐貍養殖。現在,他擁有一個占地30畝的特種養殖場,固定存欄量500余只,年凈產值60多萬元。財富的獲得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劉太軍的創業故事要從十年前說起。
2001年3月,國家整治關停了大批高耗能、重污染的企業,在當地紙廠上班的劉太軍被迫下崗了。32歲的年紀,干什么呢?經過再三的思考,劉太軍決定“下海”經商。當時,糧食的價格剛剛開始回升,劉太軍東拼西湊了5萬元錢,準備大干一場。誰知,就在他剛剛收購了5萬公斤小麥的時候,下起了連陰雨,一下就是整整3天,收購的糧食開始發霉、變質。一場雨讓他血本無歸。
這場雨讓劉太軍蒼老了許多,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壓力讓他的脊背彎了許多。偶然的機會,劉太軍了解到人工養殖狐貍效益不錯,就把房子抵押給了銀行,貸了10萬元,準備搞特種養殖。2001年8月,懷揣著貸款,他跑到吉林省買了30只狐貍,開始了自己的特種養殖之路。
“養狐貍和喂豬都差不多,俺平時收點豬啊、雞的下水,用機器打碎了,和玉米粉拌成飼料喂狐貍,用不完時就放到冷庫里。”原本覺得很復雜的狐貍人工養殖在劉太軍說來就是如此簡單。據劉太軍介紹,一只狐貍一年的養殖成本為200多塊錢,一只普通的狐貍就能賣到800元~1200元,經過品種改良的種狐,一只就能賣3000元~5000元。“現在有錢人多了,穿衣服都講究了,這狐貍皮就是賣到外面做裘皮制品用的。”劉太軍說。
2008年,經過幾年的摸索和積累,劉太軍的養殖場漸漸有了起色。從特種養殖嘗到甜頭的劉太軍開始大刀闊斧地擴場、招人,增加養殖量。可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年發生了經濟危機,對毛皮市場沖擊很大,一時間,毛皮降價、滯銷。面對困境,有的養殖場大量消減養殖數量,有的干脆低價賣掉了狐貍改行。
來源:河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