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記者在清原滿族自治縣采訪期間,逛早市時見有農民拎著土籃賣草莓,每斤售價分10元、15元兩種,而外地草莓時價5元,清原人寧可多掏錢也要買本地草莓,這是為什么?這么多的本地草莓產自哪里?4月21日晨,記者前往清原鎮鎮西村二道嶺村民組,并在那里找到了答案。
600多棚草莓遍溝域
二道嶺村民組距縣城7公里,乘車需繞行,多走7公里,從村口往里看,滿溝域塑料大棚,間或有尖頂屋脊。
44歲的村民組長王京海看上去瘦弱,但精干,他建議記者直接進溫室大棚。在通往大棚的路上,王京海斷斷續續地介紹:“我們組有75戶村民,除了12戶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外,剩下的農戶家家扣大棚,加一塊堆兒有600多個,占地300多畝。”
“這些大棚都是你們自己建的嗎?”記者問。
“20多年前,我們組有人種草莓,掙到錢了,漸漸都跟著種草莓了。市、縣領導很重視,給我們很多支持。現在,全村600多個大棚骨架有一多半是縣里給的,全村12眼灌溉水井,有8眼井是縣里給打的。”
在大棚旁的山間小路上,有好幾根黑膠皮管分別連著臨近的大棚。王京海說:“全組有旱田800畝,用于種植草莓的有300畝,用膠管澆水便于草莓輪種。”
日產草莓3萬斤
順著水管,記者走進一個大棚。這個大棚是王京海表弟家的。大棚里的溫度不高、濕度很大,每壟草莓很密、很水靈,王京海撥拉著草莓秧,用手托起剛剛熟的草莓,津津有味地介紹:“這個品種叫寶交,適合我們村種,別的地方種產量小、味不正。寶交草莓肉嫩,入口即化;味美略甜,有獨特的口感;附近沒有工廠,不用化肥和農藥,對人體沒有副作用。”
記者順手摘下一粒草莓,含在嘴里,用舌頭擠壓,果然有汁,味道純正,但果肉并沒有化,繼而開玩笑說:“你的話比這草莓水分大。”
“這個是溫棚,冷棚的草莓會更好。”王京海領記者去臨近冷棚,為記者摘下一粒草莓。記者嘗后認為,冷棚的草莓比暖棚的草莓味、汁、甜度都要好些,接著問:“全村草莓產量有多少,能賣多長時間?”
“我們組的第一茬草莓每年元旦前上的市,最后一茬草莓能賣到6月底。最好的時候,每天能摘鮮草莓3萬斤,全村全年總產量約在200萬斤。”王京海的表弟說完這話看了看王京海。
這里的草莓咋經營
來源:撫順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