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邢臺縣東召莊村,就能看見南面的一條河,河上架著橋,站在橋上向兩邊望,只見兩旁參差的白楊蜿蜒著消失在遠方。村北面也有一條河,河道干涸,兩岸梯田成片,濃淡相間的綠色一眼望不到邊。這里風景如畫,更有遠近聞名的大紫棗。
好棗賣不上好價錢
東召莊村種棗很有年頭,全村共有棗樹20000多棵,有的據說有上千年歷史。這里家家戶戶都種棗,少的30多棵,多的上百棵。一年產量50萬斤。
“別的村也種大紫棗,可就是沒有俺們村的好吃,每年一到9月連山東人都到俺們村來收棗。”村主任郭記軍一說起村里的棗,就停不下來。
質優量大的紫棗卻沒能給東召莊村民帶來富裕生活。全村170戶、646人,人均年收入僅有2000元。村民李計冬家一共種了40多棵棗樹,一年下來收益不過3000多元。種棗不來錢,村里的青壯年勞力都選擇外出打工,留下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
說起致富難的原因,市農科院駐東召莊村工作隊隊長董錦旗十分感慨:“東召莊村土厚、光足、溫差大、降水適中,是棗樹的優生區。但由于品種雜亂,管理粗放,又沒有農業合作組織和深加工設備,村民只能自產自銷,好棗卻賣不上好價錢?!?/p>
工作隊請來技術專家 要致富關鍵靠科技。
3月19日,工作隊請來了本單位的幾位技術專家,專門為農民講解棗樹萌芽期管理。
來時的路上,棗樹專家還頗有顧慮:天冷,講的都是專業技術,怕村民們不感興趣,不愿意聽。結果專家們還沒有走進講課現場,就透過欄桿看見院子里面站滿了人。講課開始了,凳子不夠,很多村民就站著聽?!拔覀冊诖罄壤锿ㄖ屢粦魜硪粋€人,沒想到來了這么多人?!惫涇娬f。
等到專家進棗園講解給棗樹刮皮的時候,村民們更是把眼睛盯在專家的一雙手上,一個比一個看得認真,聽得仔細。“俺沒看清楚那個位置,你再給指指。”一位村民沒聽清,眼看著專家要講別的了,立馬急得大聲說出來。
“現在我們主要通過搞技術培訓、引進好的品種,為村民提供技術服務,將來打算通過加大保護力度,穩定紫棗面積,優化品種結構,實施標準化生產,提升紫棗的品質和效益?!倍\旗說,工作隊對東召莊村棗業的發展現狀、問題和思路做了全面詳細的分析,幫村里制定了紫棗產業發展規劃。
逐個解決發展“攔路虎”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