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優勢特色現代農業體系離不開農產品市場化營銷。通過運用現代化的營銷手段,提高農產品的產業化、組織化程度,讓更多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以便捷的方式、通暢的渠道進入消費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東臺市三倉鎮大學生村官萬俊波雖說是個農業“門外漢”,卻運用這種現代的營銷手段,將三倉以及周邊的蔬菜,從田頭直接賣到高校、超市、龍頭企業。
一大早,三倉鎮蘭址村農民王世宏開著電瓶車來到自家的田里,看著長勢良好的萵苣,老王美滋滋地說:“別看它們這會兒在田里,明天這會兒就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食堂倉庫了。”
352省道沿線,蘭址村的連棟高效農業大棚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三倉鎮設施農業面積達10.2萬畝,占耕地面積的75%以上。近年來,三倉鎮更是被國家審定為瓜果蔬菜無公害示范基地。然而,即便是這樣,這里的農民依然對農產品銷路存在隱憂。村黨總支副書記、大學生村官萬俊波針對蔬菜銷售中遭遇的價格、銷路等瓶頸,因地制宜地提出市場主導、政府引導、農民合作社實施的“農校對接”蔬菜直營計劃,此設想得到三倉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對于合作對象,萬俊波第一時間想到了自己的母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在萬俊波牽線下,南信大和王青合作社成功對接,簽訂了初步合作協議。這次合作更得到了省教育廳的支持。此后,合作社每周在認真檢測后出具當地及市場檢測報告,從源頭上保障蔬菜安全,正是這樣的精細檢測態度,敲開了高校的大門。
“農校對接”實現后,對于學校來說,一方面,學生可以吃到新鮮而又實惠的蔬菜,在一些蔬菜產量大、價格低時,高校食堂能面向學生供應每份0.3元、0.4元的蔬菜,如大白菜、包菜等,且每餐不間斷供應,而此前最低價是每份0.5元。據高校反饋來的信息顯示,“農校對接”后,高校的供貨總價格水平降低了15%。另一方面,由合作社直接供應學校食堂,減少了蔬菜運轉的中間環節,更有利于保證蔬菜的新鮮和營養品質,經過合作社的粗加工,蔬菜的使用率可達到90%以上。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