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接到市民反映,北京一些食品加工企業用豬血冒充制作假鴨血豆腐。記者調查得知,這些假鴨血除了流入一些批發市場外,甚至還進入了稻香村的店鋪,以出廠價6倍的價格銷售。(5月14日《新京報》)
毫無疑問,這是又一起制假售假的違法經營事件。而當人們在對當前有毒有害食品防不勝防的心理壓力下,更確切地說是在“百毒不侵”的無可奈何中,看到用豬血制作鴨血豆腐的假貨,竟然感到了一絲“欣慰”。有網友在評論中說:“這是多么有良心的企業!在鴨血里加豬血,居然都是能吃的,我感動得快哭了!”別說這種心態有多么的阿q,實乃消費者已經到了“建議以后不要發不能吃食品的新聞,還是報什么食品能吃吧”的絕望程度。
如果假貨都是把一種能吃的東西變成另一種食品,在當前的食品市場上,確實可以稱之為“有良心”的。如果制假售假僅限于用豬血做鴨血、豬皮凍當做驢皮膠、胡蘿卜冒充野山參,那么,真是阿彌陀佛了,至少謀財沒有害命。
然而,要讓這種“阿q”精神不成為文明社會的悖論,其中需要填充的現實邏輯可能不亞于“大夏天凍死一只老綿羊”。在一個崇尚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水平退而求次到這種地步,其中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就如同炎炎夏日怎么會凍死一只老綿羊?
相對于“皮革膠囊”“人造豬耳”等來說,能吃到豬血制作的鴨血豆腐,感情豐富一點的人,確實會感動得快哭了。因為,在倒數著什么食品是安全的市場環境下,放心食品已寥寥無幾。有些食品可能因記者來不及顧及,還在有關部門認可的“合格”之中。因此,假鴨血豆腐應該屬于經過考驗的食品,雖然是假貨,但都是用可以吃的東西代替的。這樣的企業,在當前的食品市場上,幾乎可以稱作“有良心的企業”了。按照某些不惜“謀財害命”企業的“技術手段”,鴨血豆腐也許可以用蘇丹紅和皮革明膠合成。
來源:東北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