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瘦肉精、假豬肉、病死豬肉等問題的屢禁不止,豬肉這種常見的肉類,讓中國消費者糾結不已。禁肉風波與“自救”年代國家體育總局日前鄭重其事地通過新華社辟謠:劉翔從未斷過吃豬肉。這一表態,是對之前媒體報道運動員不敢吃豬肉的回應。有媒體報道說,在備戰奧運會的重要時刻,中國運動員為了遠離瘦肉精,長期斷肉,連劉翔也多年不吃豬肉。“我特意向110米欄國家隊領隊楊繼敏核實此事,他很氣憤,說劉翔從來沒有斷過吃豬肉、牛肉等肉食,”總局科教司綜合處處長陳志宇對新華社記者說。不過,辟謠并未能平復風波,公眾更是刨根問底:劉翔你吃的是哪里來的豬肉?這樣的新聞看似充滿幽默色彩,但背后卻是中國食品安全的尷尬現狀。多年來,瘦肉精、假豬肉、病死豬肉等問題的屢禁不止,豬肉這種常見的肉類,讓中國消費者糾結不已。據中國肉類協會介紹,我國既是生豬生產大國,也是生豬產品消費大國,多數地區群眾的日常肉食消費以豬肉為主。2008年全國肉類人均占有量為54.8公斤,其中豬肉為34.8公斤,豬肉食品在整個肉類食品中占了60%以上。但不知從何時起,無論怎樣烹調,豬肉變得不再香氣誘人。大多數人開始對豬肉安全問題“耿耿于懷”,為了防止在集貿市場上買到“問題豬肉”,他們堅持到大型超市購買豬肉。但可悲的是,如今即便是超市也不再令人放心。不僅是豬,它的好伙伴牛和羊也飽受“安全之困”。從消費角度看,中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也讓瘦肉的價格遠高于肥肉,瘦肉率自然成為最受重視的指標。業內人士指出,要想提高瘦肉率,正確的做法是通過“從遺傳上改良豬種,養瘦肉型豬”,但目前中國大部分生豬由于分散養殖,缺乏科學飼養,把商品豬作為種豬繁殖,品種出現退化瘦肉率不高,于是,有些人就想到了“偏方”——瘦肉精,來改變活豬的瘦肉率,導致食品安全出現問題。2009年的河北瘦肉精羊案、2010年的湖南瘦肉精案、2011年的河南雙匯瘦肉精豬,瘦肉精屢屢“借尸還魂”,一次次將公眾的擔憂推向頂點。于是,為了在這個充滿了“不好吃”、“不能吃”的時代能夠“吃得好”,人們開始堅持自己動手。自從玩著網絡的網易公司ceo丁磊忍不住去做一個“豬倌兒”起,越來越多的企業跨行涉足養豬業:中糧、武鋼紛紛涉足。按照丁磊的講法,他只養1萬頭豬,這不是網易的一項投資,而是公益事業,“網易做這個事情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再賺多少錢,是希望探索出一個可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提供農村工作機會的又能全國推行的養豬流程和模式。”針對部分媒體的質疑,丁磊則坦言:“沒錯,我就是在作秀。問題的關鍵是要看為了什么作秀。我是想通過養豬來探索農業生產新模式,同時,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做一些嘗試,為此作秀來喚起大家對這些問題的關注,有何不好?” 來源:中國肉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