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調查稱中國內地部分洋奶粉價格為原產地4倍。媒體稱,乳企借成本上漲和升級配方虛漲價格,內地的部分“洋奶粉”售價為全球最高水平。洋奶粉的高定價,或許可以歸因到內地消費者的消費心理。(5月16日《廣州日報》)
國產奶粉的“跳樓價”賣不過洋奶粉的“暴利價”,這就是最真實的市場現狀。其實早在2011年初,一次關于中國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的研討會上,農業部官員就憂心忡忡地表示,奶粉進口總量屢創歷史新高,我國嬰幼兒奶粉價格將完全受控國際市場,中國消費者已開始為此支付不合理的高價。話雖含蓄,意猶言表。隨后是行業協會呼天搶地地“愛國產奶粉、愛民族工業”的口號聲。言外之意,國產奶粉之于國內消費者,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隨著洋奶粉一次次圈地搶錢,國產乳企的怨憤情緒堪比竇娥。面對洋奶粉的高定價,板子終于一次次打在“消費心理”的屁股上。邏輯也不復雜,因為就在前些日,針對網友熱議的關于“老酸奶和果凍中添加破皮鞋所制工業明膠”相關話題,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谷繼承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就認為,“從有關部門公布的檢測結果看,我們的乳品質量處于歷史最好時期”。既然“歷史最好”,還落得個“多情反被無情惱”,市場何其詭異?
眼下的專家和權力部門為消費者普及的無非是這么幾個道理:一是數據顯示,國際大包粉價格從2011年7、8月的3.9萬元/噸回落至2.9萬元/噸,而近期則基本穩定在3.05萬至3.1萬元/噸區間,因此,目前洋奶粉并無原料漲價壓力,成本驅動說實為托詞;二是高價洋奶粉未必等于高質,近幾年進口奶粉因蛋白質含量不達標而被退貨的事例并不鮮見,去年以來,大品牌洋奶粉更是接二連三被查出質量問題。但問題是,比之于高價和蛋白含量等問題,安全才是最后的底線。從大頭娃娃到三聚氰胺,國產奶粉已經透支完市場公信。所謂“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何況這些年奶粉安全問題若隱若現、奶粉事件責任人又冒泡履新重塑國產奶粉的市場公信何其艱難?
來源:齊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