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世界上只有種瓜種豆,沒有種魚的。然而,位于湖北省宜都市的一家公司卻發明了“陸上種鱘魚”,這一發明,引起全球轟動,宜都市紅花套鎮33戶農民率先把這“陸上養鱘模式”在家庭運用,一年純收入6萬元,從而啟動了“百萬農民陸上養鱘致富工程”,點燃了鱘魚萬億產業的星星之火。據測算,“陸上養鱘模式”畝利潤可高達80萬元,其效益是池塘江河湖庫自然流域養魚的100倍。
發明“陸上種鱘魚”的是天峽鱘龍股份公司,這套《生態循環水工業化養魚技術》,充分利用植物、動物、微生物三個資源互生原理,把高密度養魚產生的污染源變成了套種套養動植物、微生物的營養源,每天水體循環80次以上,相當再造兩個長江,這一模式節地99%,節水95%。比國際最先進的生態循環頻率高出1 倍,其技術的先進性站到了國際最前沿。同時,工業化養鱘隔絕了外界污染源,使任何天災和污染源都無法波及鱘魚,所有鱘魚均成為有機魚。這一發明,被稱為引爆當今世界工業化養魚和產業化保護利用珍稀瀕危鱘魚物種的一次“生態革命”。
其原理如下:鱘魚產生的氨氮,被植物吸收;植物的氧氣在封閑的車間里,形成“氧吧”,供鱘魚生存;投放一些專食魚糞的花鰱,食取鱘魚糞便;以石頭作載體繁育微生物,調節水中酸減度。
“天峽模式”很好的實現了魚(鱘)菜(蔬菜)魚(鱘)藥(藥材)互生,廢水零排放;將高壓氧倉、植物純氧、空氣氧一體化,實現高密度恒溫養殖,排除了外界污染源的入侵,既保證鱘魚產品的質量、又減少了病害,美化了環境,凈化了空氣,同時,使效益百倍增長。
據測算,“天峽模式”室內工廠化養鱘節地99%;節電60%;節水95%;可畝產鱘魚80噸,每畝水面利潤達到80萬元,其效益是池塘江河湖庫養魚的100倍。
為幫助失地農民脫貧致富,天峽公司將“陸上工業化養鱘模式”分解為庭院模塊和家庭模塊,在天峽公司指導下,2010年6月,紅花套鎮漁洋溪村5戶失地農民率先在地下室養鱘魚,地下室面積150平方米左右,配套了凈化系統、增氧設備、遠程監控管理等相關設施。紅花套鎮楊家畈村鄧代全等28個失地農民,則在天峽鱘龍公司的指導下,采取股份制的方式出資260多萬元,興建了占地10畝的生態循環水養鱘車間,實現了室內工業化養殖鱘魚。33戶農民,戶平投入10 萬元,2011年,33戶農民戶均純利達到6萬元。從第二年起,他們的地下室養鱘和車間養鱘逐步進入成熟期,其產量和純利將實現翻倍增長。2012年2月 16日,湖北省省長王國生、副省長郭有明等省市領導親臨天峽公司和宜都市漁洋溪村,視察了農民周俊地下室養鱘車間,當聽到農民介紹試養鱘魚第一年減去各項生產費用后,凈賺6萬元的時候,王省長高度肯定了失地“農民致富不出門”的模式意義重大。
為帶動更多農民養鱘致富,天峽公司制定了以內陸水產大省湖北為重點的“百萬農民陸上養鱘致富工程”推廣規劃。同時,擬啟動別墅式、庭院式和居家式鱘魚產業集群規劃,形成一座世界獨有、最大規模的鱘魚產業城(街)。
據天峽鱘龍股份公司董事長藍澤橋介紹:目前,湖北省水產品年產量僅300萬噸、產值400億元,占用土地和水面資源達1200多萬畝,養殖廢水全排放。在未來的5-10年,如果在湖北省100萬農戶中推廣民宅地下室或房前屋后(約20萬畝)養鱘模式,可年產鱘魚1000萬噸,以最低售價每公斤30元計,年產值可達3000億元,其產量產值分別為傳統養殖方式的3倍和7倍。通過養鱘帶動鱘魚深加工、銷售、旅游等配套產業發展,其帶動就業量與新增產值分別又是數百萬與數千億之多。(覓珍)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