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潛心研究終突破——中國熱科院專家林位夫的“棕櫚油”夢想
新華網海口5月2日報道:(記者趙葉蘋)油棕是世界熱區一種重要的油料植物,油棕籽含油量可達50%以上,有“世界植物油王”之稱,每畝油棕的產油量是每畝大豆的8倍、花生的6倍、油菜的10倍。
我國自己能不能種植油棕、生產棕櫚油?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林位夫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然而,這是一項曾被否定的課題。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就曾投入1億多元開展油棕大面積引種種植,其中海南島種植面積達63萬畝。至上世紀80年代,引種試種結果宣告失敗,實踐證明僅海南島南部部分地區適宜油棕種植,且產量有限。
作為我國天然橡膠事業的領頭人之一,林位夫在過去的27年里,在橡膠樹栽培研究領域取得了諸多驕人成績,在事業蒸蒸日上之時,轉變研究方向,且選擇一個被否定的物種,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并承擔巨大的風險。
“通過多年的橡膠栽培研究發現,植物的生長和品種及施肥、管理有直接關系。”林位夫說。從2000年開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開展了新一輪油棕引種,在過去被認為是油棕次適宜地區(旱寒區)的海南省儋州市地區試種。通過12年的試種研究發現,新引進油棕品種具有矮生、早熟、高產、高抗以及含油率高的特性。
記者日前在中國熱科院儋州校區一片70畝的油棕試種園里看到,這里的12個品種的油棕長勢良好,不少植株上掛著多串果穗,油棕籽顆粒飽滿,含油量高。工作人員砍下的一串果穗重達30公斤。
僅僅證明高產是不夠的,油棕究竟能在我國哪些區域種植?如果僅僅適合海南島部分地區,那仍然是大面積推廣的瓶頸?與此同時,要實現大面積種植,必須得培育出大量的優質種苗,油棕繁殖依靠雜交育種,這種方法太緩慢,若依靠種子育苗,其油棕母體的高產、耐寒、抗性強等優勢不一定能保存下來,“只有進行組培育苗繁殖油棕,是最先進最便捷也最可靠的辦法。”
為此,林位夫派出課題組兩位博士,鄒積鑫負責組培苗培育研究,張希財負責全國熱區范圍內的油棕種植利用現狀調查,負責篩選高產、耐寒的油棕品種。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