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在《新華字典》的基本解釋,即指人一生中最為寶貴的時期。如果套在玉米深加工產業身上,似乎也未嘗不可。上世紀末,該產業得到國家重視并在當時得到大力支持,國家批準的幾家燃料乙醇生產企業,更是得到豐厚的財政補貼來生產生物燃料乙醇,可謂是“名利雙收”。
然而,隨著玉米深加工產業的快速發展,出現了產業不合理擴張、“與民爭糧”日益凸顯、糧食安全受到威脅等問題。
針對這種情況,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彰顯了對玉米深加工管理的重視態度和決心。中央財政此次大幅度降低對燃料乙醇的財政補助,就是國家對玉米深加工調控政策的延續,繼續體現著國家限制玉米深加工消費的意圖。對玉米產業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對居高不下的玉米價格也會起到相應的影響;對于經過國家批準的乙醇生產企業,其生產短期內并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可是一旦國家將補助標準歸“零”,企業還能否繼續保持盈利有待檢驗。
我國是一個農業糧食大國,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谷物”作為我國糧食安全的核心,我們必須在“咬定谷物安全不放松”的同時,針對我國玉米深加工現存的問題,積極調整企業和產品結構,大力推動行業技術進步,把滿足飼料糧需求置于優先地位,支持玉米深加工適度發展和提升;還要加強自主創新,迎頭趕上科研制高點,盡快突破纖維素,即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的關鍵性課題,開發出取之不竭的制取生物能源的材料,開拓出“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廣闊途徑。
故此,“黃金時代”真的應該漸行漸遠了。
人車爭糧 我國玉米深加工業發展現狀
玉米是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民眾的口糧和畜牧業的主業來源,也是一種重要工業原料。在我國所有糧食作物加工中,玉米是加工鏈條最長、產品最多的品種,可加工成的工業產品高達3000余種。
隨著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汽車保有量的增加,世界性的能源供需矛盾日漸突出,因此,開發利用替代能源已經成為各國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能源戰略,處在高速發展中的我國當然也不例外。由于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等生物質能源兼具有環保和可持續性的特點,從而玉米深加工的工業利用成為世界各國替代能源的重要發展方向。
近年來,我國玉米深加工業獲得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尤其在燃料乙醇方面更是發展迅猛。然而,玉米深加工業對國民經濟積極促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過快發展導致玉米價格飛漲、相關食品產業和畜牧產業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全面認識和正確處理玉米工業加工發展的重要作用及其所帶來的影響,制定科學發展對策,對確保國家食物安全和促進我國經濟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我國玉米深加工業發展現狀
作為三大糧食作物中最適合作為工業原料也是加工程度最高的糧食作物,近年來玉米深加工產品取得了長足進展,其豐富的產品包括淀粉、淀粉糖、變性淀粉、酒精、酶制劑、調味品、藥用、化工等八大系列數千個品種,且廣泛應用于紡織、汽車、食品、醫藥、材料等行業,基本形成玉米經濟系統。
具體而言,以玉米為原料的加工業包括食品加工業、飼料加工業和深加工業等三個方面,其中玉米深加工業是指以玉米初加工產品為原料或直接以玉米為原料,利用生物酶制劑催化轉化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等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并輔以物理、化學方法,進一步加工轉化的工業。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認為,中國玉米加工業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幾十萬噸消費量到90年代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長,如今開發了上百個產品。2008年我國玉米深加工消耗量4000萬噸,2011年玉米深加工消耗量已增至7000萬噸,此外還包括1.05億噸玉米動物飼料。雖然玉米深加工產品眾多,但主要集中于乙醇、淀粉及化工醇等相關領域。
自21世紀開始,隨著對各類玉米加工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我國玉米深加工業出現快速發展勢頭。尤以2006年以前為甚至,年均增幅達36.1%。但隨著國家政策對玉米深加工業的限制與引導,玉米深加工業消費玉米量開始進入相對穩定時期,但年增長速度仍保持在20%左右。
在玉米深加工產品中,燃料乙醇是極為重要的一種。由于機動車增多造成碳氧化合物污染日益嚴重,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的燃料酒精價格低廉且環保,既是一種化工基本原料,又是一種新能源,市場潛力巨大。
雖然我國燃料乙醇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已成為繼巴西、美國之后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產國。數據表明,在能源價格持續高位的背景下,我國燃料乙醇需求量每年以500萬噸速度增長。
在我國,玉米深加工企業主要分布在玉米主產區的東北三省和華北黃淮等地區。其中以山東和吉林兩地玉米實際加工量為最高,合計占全國的45%左右。吉林省是我國玉米生產第一大省,巨大的原料優勢為其深加工業發展提供了條件。
經過近幾年發展,我國玉米深加工在減輕環境污染、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各方原因,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技術含量低。目前國內玉米深加工設備的國產化水平普遍較低,技術落后,加工成本高,玉米深加工技術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而效益較好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基本上采用進口設備。
二是轉化率低。綜合加工能力較弱,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嚴格來說,我國80%以上的玉米加工產品屬于粗加工或一次加工品,產業鏈條短,產業化程度低。我國玉米淀粉加工廠實際的玉米綜合利用率在92%左右,這一指標在發達國家卻高達99%以上。
三是產品種類少、檔次低。企業多為粗放型加工,初級產品多。大多數企業無法做到循環經濟,造成污染比較嚴重,成為新的污染源。
人車爭糧:玉米深加工飽受質疑
隨著玉米深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其增長幅度超過玉米產量增長水平。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玉米主產國和消費國,玉米消費量約占世界的20%。
由于玉米深加工業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和高利潤,相當多的產品比原糧玉米增值三四十倍。在誘人的行業利益面前,企業紛紛投身到玉米深加工行業中,欲在這個行業分得一杯羹。
然而,在玉米深加工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加工能力盲目擴張、重復建設嚴重等問題,隨之導致玉米價格飛漲、原料緊張、“人車爭糧”等一系列問題。其中,業界爭議最大的就是以玉米原料生產燃料乙醇。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玉米深加工消費已經占據玉米總消費的28%。
近年來,玉米價格持續上漲,“玉米瘋”之名不脛而走。當年被產區農民稱為“最不值錢主糧”的玉米,身價節節攀升,令農民料之不及。
據介紹,自去年年底開始,國內玉米價格經過短暫回調后再次上漲。以2012年4月16日為例,產區大連港三等玉米的平倉價超過2460元/噸,而去年同期的價格則為2175元/噸;銷區廣東港的價格則為2530元/噸,也比去年同期上漲約300元/噸。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玉米價格上漲,玉米淀粉、酒精、燃料乙醇等終端產品價格也大幅上漲,且不斷刷新歷史高位數據。反過來,終端產品的利潤又進一步,深加工企業不斷上馬擴大規模,導致上游原料玉米供不應求,缺口逐步擴大,價格自然不斷走高。
在這種情況下,為控制玉米深加工過快發展,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嚴格控制玉米深加工業的過快發展,然而玉米深加工企業仍不斷擴張。
2010年,我國全年進口玉米157萬噸,首次從玉米凈出口國變為玉米凈進口國,敲響了中國糧食安全的警鐘。
廣州期貨研究部研究員秦海垠認為,玉米深加工的興起也伴隨著連續3年價格的上漲。玉米被大量加工成工業酒精,國家給予補貼,造成了浪費,也拉動了食用玉米的價格。
分析認為,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保障糧食安全一直是國家的重要目標。肉蛋奶等養殖產品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供應狀況關乎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應給予優先發展。但飼料養殖業的產品附加值一般低于玉米深加工業,在原料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玉米深加工產業的發展已經產生了“與民爭糧”的危險。因此,國家將會對玉米上下游行業,尤其對玉米工業消費的調控會進一步加強。
對于中國近年來玉米供需狀況分析及展望,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認為,2009年我國玉米產量為1.64億噸,同比減少1.17%;2010年玉米總產量1.77億噸,同比增長8%;2011年玉米總產量1.917億噸,比去年增加1450萬噸,增長8.2%。預計2012我國玉米總產量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產量將達2.1億噸。
專家建議:應采取綜合治理措施
近年來,由于玉米深加工消費量逐年上升,導致國內玉米供求關系失衡矛盾加劇,國家不斷出臺有關限制玉米深加工產業的措施。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將抑制玉米深加工行業的不合理擴張,并對玉米產業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業內專家認為,大幅度降低對燃料乙醇的財政補助,是國家對玉米深加工調控政策的延續,繼續體現了國家限制玉米深加工消費的意圖,大幅下調變性燃料乙醇的財政補助,反映了高層對糧食安全的擔心。可以預期未未來國家對糧食燃料的政策還會繼續收緊,國內深加工玉米消費增幅將會出現下降。
招商證券此前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補貼下降短期雖有陣痛,但是從長期來看,企業如果總是依賴于政府補貼不會有太大的前途,補貼下降可以迫使企業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此外,隨著汽油價格的上漲,乙醇的盈利能力也較以往改善很多。
針對玉米深加工業存在的問題,專家建議,要采取綜合性措施,加強對玉米深加工業的宏觀調控,實現飼料加工業和玉米深加工業的協調發展。在政策制定上,國家應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加大科技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廣優質高產玉米,調動和保護農民生產玉米的積極性;要加強國際、國內玉米市場監測,正確引導玉米生產、流通和消費,穩定國內玉米市場供需平衡;要控制盲目投資擴大規模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堅決遏制過快發展速度,協調發展,建立玉米深加工業的行業準入制度,使其發展與國內玉米生產能力相適應。
就玉米深加工企業本身而言,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分析認為,首先,在不利的政策與市場環境下,玉米深加工企業應該積極轉型,探索以秸稈為代表的“非糧”原料替代玉米,逐漸降低行業對玉米原料的依存度,不僅符合產業未來發展方向,而且有利于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其次,實行內部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薛勝文還認為,玉米深加工業產品結構調整有待進一步加速,目前國內深加工業在控制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方面成效較為顯著,但在某些如淀粉糖、化工醇等較有發展前途的產品支持方面力度仍然不夠,國內深加工行業的產品結構仍處于不合理狀態,采取政策措施,加快玉米深工業產品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此外,循環經濟和綜合利用能力需進一步提高,近幾年玉米深加工企業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雖有一定改觀,但污染問題在我國深加工企業中仍然不容樂觀,國內深加工行業仍需要加大投入,以循環經濟思維提高玉米深加工綜合利用能力。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