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出去了,留下來的一樣掙錢,撂荒的地也利用起來了。”日前,在興文縣麒麟苗族鄉雙河村一組的獼猴桃基地里, 63歲的村民葉啟模一邊用殘缺的手指擰緊架子上的鐵絲一邊笑逐顏開地告訴筆者,去年加入到麒麟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在自己地里干活,一年找萬把塊錢,組里不下二十戶。”
按照“合作社+科研所+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興文縣香山獼猴桃專業聯合社下屬的麒麟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等9個分社,目前已經高標準發展獼猴桃基地23個,總計六千多畝的基地分布在全縣的7個鄉鎮,帶動農民三千多戶。
陽春三月,麒麟苗族鄉海納村的大片獼猴桃林如云朵掛在半山腰,勞作者除草施肥的忙碌身影在其間若隱若現。苗族村民熊貴杰給筆者算了一筆賬:“我家2.5畝土地以前種糧食一年純收入也就750元。現在僅一年的租金就是以前純收入的兩倍。合作社用工優先考慮會員,一年工資我能拿一萬八。試花掛果后還有幾千塊錢分紅。”
據興文縣農業局局長艾澤遠介紹,由于獼猴桃種植投入大、技術要求高,三年才能試花掛果,不適合一般農戶零星種植。興文始終堅持政府引導、業主投入、政策扶持、農戶參與,由業主投資6000萬元,整合涉農項目資金1000多萬元,流轉土地統一規劃園區,尤其是健全和完善業主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土地出租、務工收入、掛果后8%-15%的二次返利形式保證農民收益,有力推動了產業發展。
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該縣抓住被列入四川省獼猴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為契機,與四川農業大學等院校開展“校縣合作”;以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為技術支撐,建設獼猴桃研究所和培訓中心;引進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和品種,通過試驗示范,形成適應該縣區域實際的生產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并造就了一批“土專家”。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