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土地的活力我省努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綜述
核心提示:
綠油油的麥苗,金燦燦的油菜花、銀閃閃的地膜,春日的甘谷縣鄉村田野美不勝收。本報記者呂建榮
現代化,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用什么方式生產。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就必須以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方法,實現農業生產中各個要素的優勢對接,打造“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合集。
本報記者吳夢寒
在甘肅,農業是基礎,但也是“短腿”。
山大溝深、干旱少雨、土地貧瘠,農業基礎薄弱,生產經營粗放,產業發展層次低,這些都是甘肅不能回避的現實,也是實現轉型跨越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變“短腿”為“長腿”,釋放出土地的活力?在剛剛結束的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被提出,也為我省農業開發提供了思路。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
不久前,皋蘭縣石洞鎮的農民魏新橋的兩棚高架大棚韭黃賣上了好價錢。這下他可服了縣里來的農業科技特派員魏至春。
其實,剛開始種韭黃的時候,魏至春到他家來教著搭架、移栽、覆草,魏新橋心里還直犯嘀咕,“誰見過韭黃長在高架上?”但是到后來,看到大棚高架韭黃確實比露地栽培的長勢好,他才信了魏至春說的“科學的力量”。
同樣一畝地,科技含量不同,“含金量”就不同。到春節前,魏新橋家的高架大棚韭黃,每畝收入達到1.8萬多元。這個數字,在過去種植露地韭黃是不可能有的。
同樣一畝地,在涇川縣飛云鄉元朝村村支書劉恩儒手里也就和別人不一樣。
前些年剛種蘋果的時候,劉恩儒經常自己背著包,上陜西、山東以及省內的靜寧縣等蘋果產地考察、學習,把新技術帶回來,把新思路帶回來。
良種良法、測土配肥、科學管理、精細操作。劉恩儒學來的科學種植方法,不僅提升了當地蘋果產業的層次,帶動產業發展,還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潤。去年一年,僅蘋果一項,元朝村村民人均收入9600元。
眼下,掙了錢的劉恩儒卻不急著擴大種植面積,“繼續提高單產才最重要,我以前在電視上看過1畝地‘種出10萬元的故事,我就不信我種不出來。”
來源:甘肅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