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水平線方向開挖植樹穴,行距2米,株距3米,表土與心土要分別堆放……”連日來,筆者在貴州萬山區高樓坪鄉夜郎村等棗子基地看到,區農業部門技術人員在山坡上指導廣大群眾挖穴、栽植、施肥,提高棗子定植成活率。
萬山素有“黔東棗子之鄉”美譽,棗子種植已有1000多年歷史。然而,由于缺乏科學技術的支撐,農戶按照傳統的方式重栽種、輕管理,讓獨具特色的“萬山蜜棗”未能形成規模;缺乏營銷理念也是一道“致命傷”,銷售難的現狀讓當地許多農民放棄了種植蜜棗,甚至砍伐老棗園改種其他經濟作物。
2003年,萬山決策層決定把棗子產業作為當地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產業進行打造,出臺了《關于加快棗子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成立“棗子產業辦公室”和“棗子產業協會”。2010年,萬山區將向上爭取到的400萬元省扶貧辦產業化扶貧項目發展資金與300萬元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捆綁使用,規模發展棗子產業6730畝,建設苗圃基地50畝。同時,從外聘請專家教授為棗子示范大戶把脈問診,展開培訓,并組織一批能人示范大戶外出實地學習,把科技種植的理念帶進蜜棗種植的每一個環節。
為加強對棗子產業的建后管護工作,該區創造性地采取了“以短養長、以耕代撫”管理模式,即在基地里套種西瓜、大豆、蔬菜等矮狀經濟作物,既可以實現當年增收,又加強了基地的后續管理。
為延長產業鏈,打造地域品牌。該區掛牌成立了萬山林業資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建起了棗子加工廠,申請了“梵凈蜜棗”專利權,為藏在深閨的萬山蜜棗走向市場打開了山門。每到果熟季節,碧江、玉屏及湖南新晃、芷江等周邊地區客商都前往采購,價格從原每公斤6元增至20元。
2011年4月,萬福農業生態綜合有限公司入駐萬山,計劃投資5000萬元做棗子深加工項目。目前,該企業已從農戶手中流轉1300畝棗園,建設優質果品基地。
通過幾年的精心培育,萬山棗子煥發勃勃生機,每年以3000畝的速度遞增,目前已發展到1.2萬畝,日漸成為該區最大的特色支柱產業。在棗子產業的帶動下,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7年的1890元增加到2011年的3411元,棗樹真正成了村民的“搖錢樹”。
來源:銅仁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