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3日報道:(記者于文靜)近日,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
育種周期縮短近一倍
中種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輝輝博士表示,目前業內判斷水稻種子真實性通常采用國標推薦的24個ssr標記檢測結果,而新的水稻基因芯片能用分布于全基因組的約5000多個位點來判斷,可使品種真實性檢測結果更加準確可靠。
同時,該基因芯片在育種材料背景分析方面的優勢,能準確判斷育種中間材料的背景并對其精確控制,從而幫助育種家根據需要快速選擇材料特性,顯著提升水稻育種效率。
“傳統育種周期長、不可預見,全憑育種家的經驗和肉眼篩選。有了這個工具,我們可把大田搬到實驗室,進行大規模精準篩選,排除95%以上的單株,剩下少量單株種到大田,大大減少了田間工作量。”喻輝輝說,原來一個品種平均8到10年的育種周期,現在只要3到5年就可完成。
水稻基因芯片的成功研制,是中種公司聯合科研院所,打造商業化育種體系取得的突破之一。近年來,中種公司立項投資50多億元建設國家級種子生命科技中心,采用基因等高技術手段,依靠商業化育種模式,加快育種進程,培育優良農作物品種,保障國家種業和糧食安全。
種業創新迫在眉睫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近年來,我國種業雖取得一定發展,但因起步較晚,品種選育和推廣水平較低,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據測算,目前我國科技進步對農業貢獻率為52%,而發達國家在70%以上;良種在科技進步貢獻率中占43%,而發達國家在60%以上。
“企業總體上育種創新能力較低,品種多亂雜問題突出;種業集中度較低,企業多小散問題突出,這是當前我國種業發展的突出問題。”中種公司副總經理田冰川說,全國仍有超過7000家持證經營的種子企業。
來源: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