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紅巖寺鎮大面坡村六組張雁的養兔場建設基地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五六個工人吆喝著抬石頭,三四個工人說笑著搬運磚塊,工人們穿的白大褂打掃著兔圈
“我首先要用自己的知識和努力,建成全州最大的養兔大戶,然后通過專業合作社帶領鄉里鄉親共同致富,建設全州最大的兔子養殖基地”。談起理想,今年29歲的張雁豪情滿懷,和他那戴著眼鏡,身材瘦弱,一副文質彬彬的書生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談起為什么選擇養兔?張雁告訴我們,他從湖北青年經濟學校畢業后,在廣東、新疆、河南等省打過工,最后在深圳一家公司做到了外人羨慕的中層白領,工資也有6000多元。在經常的應酬中,他發現在餐桌上,兔肉非常搶手,一只兔子的價格買到了400元以上,而成本才幾十元。家鄉有適宜的氣候條件和牧草資源,他認為,養豬價格波動大,養羊植被破壞嚴重,養雞產生的氮氣量大,空氣污染嚴重。最后,決定養殖兔子。
沒有資金,張雁硬是靠著自己的8萬積蓄,東拼西湊共籌集了40多萬。為了學習技術,他只身一人來到廣東最大的養兔基地做最累最臟的活,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并且一住就是半年多。
2010年6月,張雁終于在自家房子邊修建起了一次可以養殖1000多只兔子的養殖場。可是,老天好像總是考驗每個耕耘者似的。4月16日,他第一次從孝感引進200只種兔,卻因途中下雨以及氣候不適應,回家不到一個星期,這批兔子便一個個死去。面對創業之初這沉重的打擊,張雁整整在家睡了三天。期間,張雁思考了很多。他意識到,做任何事情都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但既然認準了這條路,就要堅定地走下去。為此,他再次經過一番謹慎的考察和學習后,從重慶引進了50只法國青藍紫、德國花聚、日本大耳白等五個適應性強、商品價值高的品種回家飼養。通過不斷學習,他掌握了兔子管護和疾病防治技術,并自配飼料,降低養殖成本,事業逐漸走上正軌。當年,他的兔子就銷售了4000多只,收入了5萬多元。
來源:三農直通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