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的一天早上,鳳城市大梨樹村14組村民王宏、白潔夫妻倆吃過了早飯,像往常一樣,王宏到自家地里轉悠一圈,7點半坐上了開到家門口的通勤車。白潔在自家菜園里將十幾壟地栽上土豆,又扣上薄膜,一上午農活干完了,11點上班的時間也快到了,她騎上摩托車不到5分鐘就進了工廠,走進車間換上了工作服……
作為駐村企業鑫翼鈦鐵廠一名負責電機升降的操作工,白潔干得得心應手。“兩班倒,上一天一宿,休一天一宿,離家近,農活家務都不耽誤,到時候就開工資,年底還有福利。”白大姐告訴筆者,丈夫王宏在碳素廠上班,是一名車工,通勤車接送,大約20分鐘車程,中午有食堂,5點半下班回家,早晚侍弄家里的5畝地綽綽有余。“要是光靠幾畝地種苞米,一年也就五六千的收入,而且看天吃飯,日子肯定緊巴!要是出門打工,撇家舍業不說,花費也大,人家不都說‘遠掙錢不如家里閑嘛!”白大姐不無自豪地說,“除了幾畝地的收入,現在每月俺倆加一起有5000塊錢的工資,日子可不比你們城里人差!”
在大梨樹村,很多像白潔夫婦這樣的農民,早晚侍弄幾畝地,白天到駐村企業上班,當上了“業余農民”。這樣的改變要從大梨樹發展說起。隨著大梨樹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通過發展經濟、拓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堅持招商引資發展村工業,走出了一條以集體經濟帶動民營經濟共同發展,農、工、商、旅為一體的小康之路,為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一部分農民還走進了村里的“綠色工廠”。大梨樹村將農民承包的果園返租由集體經營管理,返租村民承包的土地種植五味子,不僅免去了農民一家一戶受災風險和銷路不暢的后顧之憂,還通過生態旅游采摘,解決了摘、選、包裝、運輸等費用。這些“綠色工廠”使土地生產要素得以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農民在田間勞作還能掙工資,加上土地租金、集體補貼和分紅,村民得到多項收入。
大梨樹村原黨委書記、大梨樹實業總公司董事長毛豐美告訴筆者,全村4800口人,除老幼病殘無勞動能力外,90%的村民都成為了“業余農民”。“有的在駐村企業,有的在果園,有的在景區……只要肯干,人人都有崗位。”
大梨樹村“業余農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幸福。不僅紛紛買電腦、接寬帶、裝太陽能,還有45%的村民住上了二層樓,70多戶人家有了私家車,60多戶村民成了百萬元戶,去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6萬元。
來源: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