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范增平,應第三屆中國茶都茶葉茶配套商品博覽會之約,出席海峽兩岸茶配套產業論壇.在論壇上,來自臺灣、長期從事茶文化研究的范增平對臺茶的發展作了重要論述。在兩岸交流日趨頻繁的今天,在臺茶進入大陸、大陸茶也躍躍欲試要打開臺灣茶市場的今天,記者截取了范增平的部分觀點以觀臺灣茶的現狀。
范增平表示,臺灣傳統茶業的生產主要是以供給外銷市場為主,但近20年來,已經急速轉變成供應內需市場。由于飲茶人口的擴大,飲茶量已增長了5倍,臺灣的茶業市場已經從出口地區變成進口市場,這項重大的轉變,對臺灣茶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茶園面積逐漸縮小,產區從北漸向南部山區發展。
其次,茶葉產量降低,產品趨于單純化。茶園面積減少;供應外銷市場的茶區停產;內需市場以精致生產的高級青茶為主,單位面積產量減少,這些都是導致茶葉產量降低的原因。
第三,臺灣市場已經成為進口地區。目前,臺灣茶葉內需市場每年約45000噸,島內每年生產量約15000噸,每年需要進口茶葉30000噸以上。
第四,茶葉生產走向機械化、分工化。采摘、制作、精選、機械應用擴大,制造過程進行分工合作。
第五,產銷一元化。表現在產地與消費市場接近,加以交通建設方便,促使產銷趨于一元化。
此外,臺灣的茶業市場從出口地區變成進口市場對臺灣茶業的影響還表現在:茶葉走向包裝零售、重視茶葉的外形、口味漸趨走向系統化(清香、鮮爽、回甘口味需求多,調味茶受年輕一代歡迎,特殊口味茶滿足獵奇的消費者)、飲茶人口年輕化(在臺灣飲茶總人口中,26歲~35歲年齡層占50.78%)、大眾化飲茶與品茗文化相輔相成、茶葉與旅游相結合、臺灣茶葉量少世界影響大。
據范增平介紹,目前,臺灣個人茶葉年消費量約1700克,每人年茶葉支出約新臺幣1813元,合美金61.4元。
范增平認為,文化創意對振興茶產業具有重要作用。針對文化創意振興茶產業發展,他提出了3個大方向:茶產業文化化(建議由居民與專家深入地方背景,做適當的規劃來提升地方文化的內涵,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喚起地方居民的茶文化意識)、茶產業走向休閑產業的觀光開發、茶文化產業需要創意設計。
來源:福建東南新聞網-海峽都市報閩南版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