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我們沿著六盤古道一路南行,清透的雨滴一個勁地拍打著車窗,似乎有意引起行人注意。按下玻璃,漫山遍野的綠色迎面襲來,綠色的畫布上,盡是嫩粉清白的山花兒,在雨中更顯嬌艷。
聽鄉親們說,今年光4月份這里已經下過4場透雨,是歷年來墑情最好的一年,喝飽了雨水的林木和野山桃鉚足了勁地瘋長。
在之后的采訪中,我們進農家,看變化,聽心愿,一張張笑臉總會讓人不經意地聯想到那些爭艷的山花和鄉親們口中“鉚足了勁”的長勢。
馬玉清:搬出大山,窮光蛋成了養殖戶
原州區三營鎮團結村是個移民村,這個“新生”的村子雖然只有4歲,但圍繞院落村道的柳樹已有成年男子胳膊般粗細,成千上萬的絲絳將團結村暈染的滿目青翠。
村民馬玉清將我們讓進了家里,妻子海國芳急忙掀簾迎客。屋子被收拾得干凈整潔,三開門的冰箱、紅黑色相間的沙發、玻璃茶幾和馬玉清夫婦綻放在臉上的笑容,和諧相融。
“那是兒子的錄取通知書,西北民族大學,去年考走的。”馬玉清指著立在沙發靠背上的一份錄取通知書說,兒子能考上大學,多虧了移民搬遷。
2008年,馬玉清夫婦帶著一對兒女從原州區開城鎮馬場村搬遷至團結村,搬下山后的一家四口很快與當地環境相融,生活開始發生“化學反應”。
“在老村子里,娃上學騎自行車最快要半個小時,這里出門步行十幾分鐘就到了,學習環境更是天上錯地下了。”海國芳說,搬下山后孩子上學方便了,夫妻倆經人介紹到內蒙古一家白灰廠打工,一干就是4年。
“去年俺花3萬多元加蓋了兩間房,又建了兩間牛棚,第一批牛已經出欄,賣了5萬多元。”說起現在的生活,馬玉清難掩興奮。“俺這些年打工養牛,攢下了30多萬元存款,眼下養牛不錯,俺想擴大規模。”馬玉清笑著說,鎮上很支持自己的想法,建牛棚的地已經批好,還要協調15萬元貸款,錢的事已經沒什么問題,當養殖戶的夢想眼看著就要實現了。
團結村匯集了來自原州區彭堡、河川、寨科、張易等9個鄉鎮的806戶移民,回族占到了近80%。“這里條件好,大家都想著咋致富,矛盾自然少,回漢團結得跟一家人一樣,幸福指數很高。”該村黨支部書記何生禮自豪地說。
“泥腿子”買回本田轎車
來源:寧夏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