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沈陽市場上的廣東商人廖總對記者說:“這么多年了,我還是第一次見到縣長當紅棗推銷員,政府官員這樣重視,我們非常愿意擴大與臨縣紅棗企業的合作。”由于縣長張建國出面洽談贏得了信任,該縣紅棗加工銷售大戶,在短短三天時間里,共與這位客商簽訂紅棗銷售協議150余份,直接銷售紅棗及加工產品1500萬公斤,成交金額達1.2億元,為今年全縣的紅棗銷售開了個好頭。
素有“中國紅棗之鄉”之稱的臨縣,紅棗種植面積達82萬畝,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縣級單位之首。但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紅棗霉爛、市場銷售渠道不暢、賣棗難等問題隨之出現。
面對日益出現的嚴重問題,近年來,該縣不斷實施紅棗振興戰略,按照“政府推動、企業帶動、基地聯動、農民互動”的思路,在提升紅棗品質、打造品牌、拓展市場、扶持龍頭企業上下功夫,推動紅棗產業向“規模化、基地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市場化”方向發展。開展了有機紅棗和產地認證工作,建成了30萬畝有機紅棗基地;規劃建設集加工、展銷于一體的紅棗產業園區;扶持壯大天淵、鴻潮、奧華、天潤等十多戶紅棗加工企業;培育了近5000人的紅棗經紀人隊伍。由于措施得力針對性強,該縣紅棗及其加工產品已經在東北、西北等紅棗市場站穩腳跟,并出口到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形成“生產有基地、加工有體系、銷售有網絡”的產業化發展格局。
金秋十月,臨縣紅棗喜獲大豐收,產量創歷史新高達2億公斤。大紅棗能不能及時銷售出去,能不能賣上個好價錢,事關全縣30萬棗農的生計,也是擺在縣委、縣政府面前的頭等大事。增產能否增收?關鍵在于產品銷售。面對紅棗豐收帶來的2億公斤產品,縣委、縣政府主動出擊,由縣長張建國親自帶隊,組織林業、中小企業等部門負責人和紅棗加工企業營銷人員,先后赴河南省新鄭市和遼寧省沈陽市,參加了第二屆國際棗屬植物研討會暨全國棗產業研討會、全國秋季糖酒博覽會,政府出資30余萬元,為紅棗企業設置展位,幫助紅棗企業和棗農做宣傳、找市場、搞促銷,較好地解決了企業和棗農的燃眉之急,為棗農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