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崇禮縣石嘴子鄉石嘴子村的越夏彩椒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站在山上的制高點放眼望去:河川地內綿延5公里的數千余棟大棚宛如一片銀海,泛出耀眼的光芒,蔚為壯觀;還有百余座正在用方鋼焊接而成的日光溫室排列整齊,就像一支古代軍隊扎下的營帳,過去廣種薄收的河川地如今被成片的設施蔬菜覆蓋。
這樣的場景,讓所有前來考察調研的人為之震撼。
因為10年前,石嘴子村河川一帶還是個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的地方,自從成為設施蔬菜開發區后,石嘴子鄉通過政府扶持、部門聯動、項目支撐,以產業化發展為中心,圍繞實現“蔬菜富民”戰略,強力扶持大棚蔬菜主導產業,在這里集中連片建成了集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長期以來,崇禮的農業生產一直飽受立地條件欠缺的困擾,石嘴子鄉的精彩轉身,無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全新模式。為此,記者深入石嘴子村,探尋它發展變化、演繹傳奇的足跡。
石嘴子村的精彩變臉,始于2005年。
這一年,位于崇禮縣石嘴子鄉公路河川一帶的石嘴子村被縣農業開發辦“相中”,成為農業開發項目區。“當時,這里還是種一葫蘆收一瓢的貧瘠之地,僅有的幾片山腰梯田,靠天吃飯,畝收入也就400多元。我們在山東壽光參觀后發現,人家一個大棚的收入能達到2萬元,所以就想將農業綜合開發的土地整理和產業化項目結合起來,利用河川一帶集中連片的土地,引導項目區農民發展溫室蔬菜大棚。”石嘴子鄉副鄉長狄瑞軍告訴記者。
自2005年至今,大棚蔬菜基地蔬菜大棚的數量,由當年的24余棟增加到4723余棟;結構也從當初的一代棚、二代棚變成了質量更好、空間更大的第三代棚和新四代棚,由二膜覆蓋向三膜覆蓋轉型,延長蔬菜生長期,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產值;蔬菜品種由原來的一種,到現在品種的不斷豐富,給農民帶來的收入是種糧食的10多倍,更促進了當地的生態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隨著效益的示范帶動和建棚技術的不斷改進,石嘴子村的蔬菜大棚發展迅速,蔬菜種植戶由一戶到了900多戶,大棚村由1個行政村發展到10個,面積最大的村達到了戶均5畝棚。目前,僅富京農業有機蔬菜扶貧基地大棚區年產各類蔬菜超過5000多噸,年產值1500萬元。
來源:長城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