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晨報》報道,每周二和每周五上午七點,一輛裝滿十余種蔬菜的卡車從曹安市場出發,開往普陀區長風社區師大一村小區的活動室。居民志愿者將綠色的長椅圍成圈,和蔬菜商一起將菜籃依次排放好。居民排好隊,在志愿者的引導下購菜回家。通過與曹安批發市場協商,師大一村的居民近日在小區里開辟出每周兩次的“自治菜場”。菜商在公共區域設攤賣菜,而居民志愿者則對菜價、品質、衛生等各項環節進行監督和服務,甚至替行動不便的老年居民送菜上門。由于定期收集反饋,“自治菜場”可根據居民需求不斷調整服務。
“我們原本擔心這種嘗試不為居民接受,沒想到卻深受歡迎。”居民區書記曹龍英稱,購菜難曾經是小區的“民生難題”,社區小店里的蔬菜品種少且貴,最近的菜場離小區有幾條馬路遠,在小區里開出蔬菜出售點實屬毫無經驗的嘗試,“如果在管理上出現漏洞,我們會立刻叫停,直到符合居民需求。”目前“自治菜場”進行了十余次,每次都能吸引百余名居民前往,已成為常態。
筆者近日在現場發現,居民志愿者每次會根據菜商的報價,將菜價寫在黑板上。并在購菜時幫助居民挑選、裝袋,維持現場秩序。每次售菜結束,居民志愿者則會匯總當天居民的反映,例如價格是否偏高?蔬菜種類是否可以調整?然后向菜商提出下一次的改進意見。在售菜結束時,志愿者會要求菜商一同將現場恢復原狀,垃圾全部帶走。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