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家里的八分草莓地,才能供兒子和女兒讀大學。”日前,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清溪場鎮(zhèn)沙南村小河橋組,村民易炳武一邊采摘草莓,一邊與記者拉起了家常。
易炳武從1996年開始種草莓,如今已積累了豐富的栽培和管理技術(shù)。“別看草莓小,這個家全靠它支撐。”談起草莓,易炳武的臉上流露著自豪與喜悅。
以前挑擔進城吆喝
沙南村小河橋組是秀山最先種植草莓的地方,易炳武是頭一批種植戶。
1996年以前,易炳武一家一直靠幾畝莊稼地為生。隨著兒子和女兒到了上學年齡,種地收入已經(jīng)無法滿足家庭的開支。
“村里吳世軍最先種植草莓,當時5元錢一斤,價格是相當貴的,可買的人不少。”易炳武告訴記者,在當時,一畝地掙6000元可不得了。
看到別人種草莓掙了錢,易炳武坐不住了。和妻子一商量,便決定把自家最好的八分育秧地用來種栽草莓。
此后,他天天往吳世軍家里跑,請教技術(shù),還買來書自學。
“草莓種出來后,主要挑到縣城去賣。”易炳武說,這一挑就是15年,從沒中斷過。
如今“坐地收錢”
近年來,草莓越來越俏,價格逐年攀升。如今,小河橋已有20多戶農(nóng)民種草莓。
“種植年代久,口感好,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加之緊靠國道326線,交通方便,2011年以后,城里人開始上門采購。”易炳武說。
最忙的時候是星期六和星期天。
草莓上市的日子,每到周末,老兩口早早就來到草莓地里,一根凳子一壺水,就等著“坐地收錢”了。
“最高一天賣了150斤,收入3000元。平時一天也能賣40斤左右。”易炳武笑著說,城里人下鄉(xiāng)摘草莓,圖的就是新鮮和游玩,自己也落得方便,再也不用挑著草莓沿街吆喝叫賣了。
“一些老顧客來之前總要打個電話,然后全家人開著車一起來。”易炳武說,從去年到現(xiàn)在,他的草莓沒出村就賣完了。
交談中,易炳武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八分地種上草莓,一年可產(chǎn)1000斤,按20元一斤,可收入2萬元。
供出兩個大學生
“全靠這塊草莓地,否則家里也沒經(jīng)濟能力供我和哥哥讀書。”看見記者和易炳武聊得起勁,一旁易的女兒不時插插話。
“種草莓是個技術(shù)活,雖然雜事多,但勞動強度小。”易炳武說,只要掌握了從平整土地到種苗、施肥、澆水、保花保果等環(huán)節(jié),就能有效減少畸形果的出現(xiàn),賣價就高。
來源:重慶日報
以上是網(wǎng)絡信息轉(zhuǎn)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