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5月10日召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發展成就輝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二五”期間,寧夏將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快“三大示范區”建設步伐,著力推進生態移民和沿黃經濟區現代農業產業開發,著力推進特色優勢產業集聚升級,力爭到2015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到350億元。
寧夏第十次黨代會召開以來,全區上下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發展特色農業、精品農業、優質農業和“一優三高”的總體要求,依托資源優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結構,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特色優勢產業高速增長。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10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年均增幅達到14.4%,連續四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個特色優勢產業規模效益保持兩位數增長,特色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3%。設施農業和覆膜保墑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提前完成規劃目標任務,分別達到120.8萬畝和148.5萬畝。農業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4.7%,比2006年提高了11.7個百分點。同時,全區農業農村工作在全國實現五個率先。我區率先在全國提前一年免除農業稅,實行了農民各類補貼“一卡通”,確保中央和自治區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到位;率先在全國實行了全省域禁牧封育,與禁牧封育前相比,全區草原植被覆蓋度增加了26%到31%;率先在全國完成了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改革;率先在全國實現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和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全覆蓋;率先在全國實施農機免費管理,全區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高于全國4個百分點。
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周東寧介紹,到2015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將達到350億元,年均增長6.5%;農業增加值達到200億元,年均增長7.3%以上;糧食總產穩定在350萬噸以上;特色優勢產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5%,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00元,年均增長12%以上,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來源:寧夏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