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資源是漁業發展的物質基礎,針對目前捕撈強度居高不下、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捕撈生產效益下降、漁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嚴峻形勢,環翠區采取多項措施不斷增強近海漁業資源“造血”能力。
一是落實海洋伏季休漁制度。自2004年實施了海洋伏季休漁制度,設立了伏休領導小組,層層簽訂責任書,結合“護漁行動”,加強海上監督管理,全力實施伏休監管專項執法行動。2011年伏休期間,累計參檢漁政船116艘次,參檢人員316人次,航程2716海里,檢查碼頭188個,檢查漁船1951艘次,查處違規作業漁船100余艘,有力保護了轄區的漁業資源。
二是實施海洋生態修復工程。自2006年開展了威海灣生態修復工程,優化海洋生態環境,清理整頓威海灣,共拆除筏架12400畝,拆除網箱2300個;自2007年開展了大葉藻資源修復技術研究,在大葉藻的組織培養、人工播種、室內育苗等方面取得成功,并在雙島灣建成了人工移植草床51畝,為世界最大規模。同時,實施威海市海洋功能區劃、水域灘涂養殖規劃,使海洋開發日趨規范,漁業資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
三是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對轄區近海漁業資源進行摸底調查,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結合我區實際,統籌規劃,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層次清晰、重點突出、面積適宜的各類水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區。目前,環翠區擁有國家級靖子灣花鱸種質資源保護區1處,省級北海石鰈種質資源保護區1處,省級日島太平洋鯡種質資源保護區1處,保護區面積達到5581.351公頃。
四是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行動。自2005年實施了山東省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目前我區擁有日本對蝦、梭子蟹、魁蚶等省級漁業增殖站3處,2011年,環翠區共實施了人工魚礁、增殖放流、深水網箱、外海魁蚶底播增殖、種質資源保護區等15個項目,共增殖放流魁蚶1.9億粒,蝦夷扇貝500多萬粒,日本對蝦1800萬尾、黑鯛50萬尾、黃蓋鰈50萬尾,海參苗種5000萬頭。據測算,增殖放流的投入產出比約為1:8,加上其它相關效益,累計增加社會總產值在8億元以上,社會民眾對漁業增殖放流工作的認可程度和參與熱情不斷高漲,極大地拓展了環翠區水產增養殖業發展空間,增強了近海漁業資源的自身“造血”能力,夯實了漁業經濟發展基礎。
來源:環翠區海洋與漁業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