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望不到邊的葡萄地里,葡萄樹已經結出串串小果子,再過幾天葡萄就要開花了,到時候將是另一番景象。”陽光下,邢福生凝望著自己的葡萄地,開心地說。邢福生過去雖是個農民,卻是一個帶領一方養魚、種葡萄的“頭兒”。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邢福生今年51歲,1981年高中畢業后就回到郊區橋南辦事處長江村種地,沒幾年就當上了村干部。村里有個1200畝的集體魚塘,其他地方魚塘畝產量1000多斤,而村里的魚塘畝產量還不到150斤,村里自然沒人愿意養魚。“我就納悶了,其他地方的魚塘產量怎么那么高?”邢福生說,憑著一股愛鉆研的勁,他將30畝的荒灘改造成了魚塘,自己來試驗。找專家,買書看,到處找人請教,第二年,魚塘畝產量達到1200斤,掙了3萬多元,這消息在村里一下炸開了鍋,“你是怎么養的?跟我們說說。”村民們紛紛向他取經,爭著承包村里的魚塘,就這樣村集體收入每年增加了20萬元。
第一個“吃螃蟹”有風險,可是邢福生敢,試驗養魚全是自己出錢,也可能會失敗,“被選為村干部就要給村民帶頭,做點實事。”1995年,在專家的幫助下,他又在自己的魚塘里試驗養殖羅氏召蝦,每畝產量達220斤,按當時價格算,每畝近1萬元的收入,第二年,他的養殖經驗便向全市推廣,到1998年推廣面積達到1000畝。
幾年來,他帶領全村發展無公害蔬菜和水產養殖,利用靠長江邊的優質水資源,發展名特優水產品,在田間地頭砌抗旱排洪溝渠,架設電路,安排水泵,在各個小自然村,修建石子道路,方便村民出行和蔬菜運輸。
帶動鄰里種葡萄
2005年由于征地建設等原因,當地原有的水系被破壞,村民住的地方離田都有5公里遠,不少村民不想再種地。邢福生指著自己50畝的葡萄地告訴記者:“最后沒辦法,我就將36戶的50畝地給租了下來,誰讓我是村干部呢?”可是面對全是雜樹的這片地,邢福生也犯了愁,“這可咋辦?種什么呢?”偶然聽說蕪湖有個種植葡萄的大戶,邢福生立即趕去請教,“回來后就定下來種葡萄。”邢福生說,要種優質葡萄,對于他這個門外漢來說,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買書,請教專家,到全國各地學習新技術。第二年,葡萄豐收,邢福生又一次嘗試成功。
來源:銅陵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