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勇高考落榜后,由于家中經濟拮據,只好幫助父母伺弄十幾畝旱田。
1997年夏季,天降大雨,一連數日,莊稼全部被淹,讓村民的希望全部成了泡影。1998年,又出現了當地歷史上最罕見的旱災,玉米苗被燒烤得變黃變焦。
此時,王義勇早已弊不住了,他要遠走他鄉干點什么。可同時讓他無奈:學歷低,一般的用人單位對他嗤之以鼻;體格單薄,需體力單位一見他那瘦弱的身軀,腦袋搖得比撥浪鼓還快。
廣州本是高消費地區,沒出幾天,王義勇身上的錢已是捉襟見肘。此時,他才感到身心的疲憊和世事艱辛。錢,多么難掙啊!
否極泰來,第二天,當王義勇在郊區轉悠時,發現一則招工啟示。他如獲至寶,直奔招工的醬菜廠。
經過幾番面試,他終于被錄用了,雖然是體力活,王義勇也倍覺幸福,畢竟能自食其力了,也總算有了避風的港灣。
時光飛逝,轉眼間,王義勇在醬菜廠干了一年。在那里,他發現普普通通的蘿卜條,經過幾道工序后,價格飛漲,利潤相當驚人。而更重要的是,他非常清楚家鄉就產這蘿卜,且價格十分低廉。他又聽說東北大蘿卜加工成咸菜,銷路十分好。這更增強了他想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定。百般考慮,他決定離開廣州。
在離開前,王義勇考察了幾家醬菜廠,他發現普普通通的蘿卜,竟然被做成十幾種咸菜,口味各異,清新、麻辣的都有,而且十分熱銷。于是,他和幾家醬菜廠老板達成意向性協議,為他們運送蘿卜條。
醬菜廠要的是曬干的蘿卜條,又分粗細兩種。王義勇詳細地詢問了質量要求,便返回了家鄉。
一開始,他騎著自行車,帶上幾只紡織袋,沿街收購。本是鄉親人們留著自家吃的干蘿卜條,沒料想能賣兩塊錢一市斤,又驚又喜,恨不得全都拿出來賣。
這一年下,王義勇雖然沒掙到太多的錢,但他去街串巷,使周圍數百公里的村民都知道了這個致富信息。他也不失時機進地進行宣傳,并許諾秋季蘿卜曬干后,一定還來收購,不怕量大,就怕沒有。
而廣州方面,王義勇把收購的蘿卜分成幾份送給了四五個醬菜廠,一則是為了兌現諾言,二來也是為了保持關系。廠家看到他送來的貨質量如此之好,直問還有沒有。
由于王義勇的路鋪得很好,第二年,他兩月下來就凈賺了10萬元。第三年,他準備大干一場。
然而,情況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好,這一年全國蘿卜大豐收,加之消息傳播飛快,發往廣州的蘿卜條一時堆積如山。市場經濟,供求直接影響價格,不少人高價收的貨,不得不低價處理。好在王義勇和他們是老關系,幾家醬菜廠不僅收了他的貨,還給了稍高一點的價錢。
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