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參養殖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啟動儀式在東營市現代漁業示范區舉行。據了解,該項目計劃總投資5億元,規劃建設2.7萬畝海參養殖基地,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海參精養池、水庫、泵站、海參育苗車間以及其他生產附屬設施,整個項目計劃2012年10月全部完工,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年產鮮活海參400萬斤,年對外銷售優質海參苗30萬斤,年產值3.2億元,利稅1.5億元。
隨著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昔日鹽堿灘上建起的東營市現代漁業示范區,已成為當地藍色經濟的“聚寶盆”。示范區規劃面積30萬畝,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開發海參養殖區9萬畝,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單片灘涂養殖區,年可實現收入12億元。
3年前,這里除了大片野生著堿蓬的荒灘,只有零星散布的少量蝦池。由于養殖管理方式粗放,不僅經濟效益低下,而且水質污染嚴重,養殖戶面臨著很多不確定的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水產養殖方式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分析形勢、研判利弊,東營市和墾利縣確定了“循環利用海水資源、高效生態開發灘涂”的現代漁業之路。
在泥質沙灘養殖海參,沒有現成的路子走。于是,具有豐富海參養殖經驗和雄厚實力的大連有德集團,成為最先被引進,并成功養殖商品海參的企業。日前,在有德集團開發的海參養殖片區,一名身穿紅色潛水服的員工“撲通”一聲躍入水中,水面氣泡還未消失,就見水面伸出一只手來,手心里托著3條10余厘米長的海參。該公司負責人徐德紅抓起一條海參說,這是海參中的精品,現在這里的每畝水面可產鮮參100公斤,產值可達萬余元,效益是養殖蝦蟹的10多倍。
在黃河口現代漁業區,提高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還有生態效益。這里的標準養殖區實行灌排分設,海水通過自然潮汐被引入防潮大堤內的條型蓄水庫,再提灌到沉淀泥沙、凈化水質的專用池塘,然后,通過獨立輸水灌渠沿途進行分流,導入一座座百畝成方的海參養殖池塘,進行海參養殖;隨著淡水的逐漸蒸發,海參池內的海水鹵度逐步提升,而后被置換排放出來,再被引入蝦蟹、鹵蟲養殖池塘;隨著海水鹵度的進一步提升,養殖尾水進入原鹽生產區曬取原鹽,提取溴素,全部實現了高效利用,沒有污水流入海洋。
來源:中國山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